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煩躁易怒 - 是「憂鬱」還是「躁鬱」? 台灣40萬人嚴重煩躁 每10人即1人有情緒困擾

  • 發佈日期:2010-09-07
  • 活動日期:-0-0

即使2010年景氣開始好轉,但金融風暴後工作壓力有增無減。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最新的「2010年全國自殺電話民調」結果發現,高達25.1%受訪者近一週內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若以人口數推估,全台近480萬人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尤其是待業者、藍領階級、投資經營者三大族群特別明顯,預估有40萬人嚴重煩躁。綜合其他症狀,每10人即1人已達足夠情緒困擾程度。

25.1%民眾近一週內容易感到苦惱或動怒,失業、藍領、曾有自殺想法、曾有親友自殺之受訪者超過三成

這項針對2,129位年齡15歲以上民眾,以電話進行之調查發現:近五年來民眾「一週內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的比例逐年下降,但仍有25.1%民眾表示仍有此困擾,意即每4人即有1人面臨情緒之問題;而嚴重與非常嚴重程度者佔2.1%,推估全台約40萬人。

若以年齡層來分析,35~44歲之受訪者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之比例最高(31%);若以職業別來看,待業者(33%)、藍領階級(31%)以及投資經營者(28%)分列前三名;此外女性又以26%略高於男性之24%。 而曾有自殺想法、以及曾經有親友自殺之受訪者中,皆有三成以上表示有此困擾。

「煩躁」是情緒障礙的重要症狀 憂鬱症或躁鬱症都會發生

針對這項調查結果,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主任表示,社會新聞中的家暴行為、少年的叛逆行徑,或者平日車陣中刺耳的喇叭聲,都是現代人承受精神壓力和情緒困擾的警訊。

林口長庚精神科主任劉嘉逸醫師表示:「『煩躁』是精神健康出現狀況的警訊,可能的原因包括 (1) 憂鬱 (憂鬱情緒、憂鬱症、經前不悅症….等); (2)焦慮 (壓力、緊張焦慮情緒、焦慮症……等); (3)躁症; (4)腦功能去抑制狀況 (喝酒、瞌藥……) ; (5)腦病變 ( 腦傷、腦瘤、 失智、酒癮藥癮……等) 。「煩躁、易怒」若無法自我調適,且影響生活功能及人際關係,宜盡速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暨喜博樂推動小組台灣分會會長賴德仁醫師,於會中分享35歲需兼顧事業家庭的女性上班族,與凡事要求完美和效率的50歲男性經理人案例,兩者共通點都是生活忙碌、缺少休閒活動、時常壓抑情緒和感覺煩躁不已。賴醫師進一步說明:「大多數人對憂鬱症理解不完全,擔心受憂鬱症污名化之累不願主動求醫就診,長期下來導致自我了解與尋求心理調適的能力下降,進而產生情緒困擾,甚至會以傷害自己(如:喝酒)或傷害別人(如:對孩子亂發脾氣)的方法,發洩自己情緒。」因此鼓勵大眾「多看、多聽、多關懷」,正確了解憂鬱症與關懷自己和身旁親友,把握黃金治療期,「一般而言,80%以上病患經過適當時間的治療,情況都能好轉。」劉主任補充道。

擁抱喜樂5字訣:「放、離、紓、轉、正」 遠離憂鬱症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易有情緒煩躁或易怒的傾向,若是過度壓抑或不當發洩,都會造成工作、家庭與人際方面的問題。對此,張家銘主任建議:「當煩躁時先提醒自己要『放鬆、放空、放下』,懂得如何正確、有效的紓壓。可運用『放、離、紓、轉、正』五字訣─先試著冷靜沈澱『放』鬆深呼吸、暫『離』現場隔絕刺激、適度『紓』解情緒避免過度壓抑、試著『轉』換心境放下成見,與鼓勵自己『正』向思考以同理心看待彼此立場,就能在第一時間排解情緒困擾,助於遠離憂鬱症。」會中張主任亦示範與教授腹式呼吸與數息法,並建議可善用市面上許多情緒紓壓道具,如出氣玩具或香氛精油蠟燭,幫助大家放鬆心情、遠離憂鬱!

喜博樂推動小組執行委員暨衛生署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醫師也提醒大家:「憂鬱容易導致自殺行為,但絕對可以預防!只要平日多關心自己和身旁親友,及早發現症狀尋求醫療管道、面對它,就能大大地降低臺灣民眾因憂鬱症所造成的自殺率。」

李明濱醫師同時強調,「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推動小組」希望結合政府、業界之力,透過每年舉辦的喜樂月推廣活動,期呼籲社會以正面、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情緒障礙,遠離藍色憂鬱,迎向彩色人生。

輝瑞大藥廠與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推動小組,近期將於全台舉辦多場「2010年喜樂月」系列講座,活動場次、內容及相關詳情,歡迎至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官網查詢:http://www.depressio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