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憂鬱症

憂鬱相關文章

關於憂鬱症

  • 憂鬱症是本世紀全球社會負擔最重大的疾病,但常被忽略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憂鬱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的疾病,上升到第一名的疾病。意味著隨著人類社會改變,有更多人得到憂鬱症,它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更重。美國研究發現憂鬱症在2010年造成美國經濟損失210.5億美金,高於癌症(131億美金)與糖尿病(173億美金),但投資在憂鬱症的研究與治療的經費,卻遠低於癌症與糖尿病。

  另外,這些社會經濟負擔不到一半是治療憂鬱症的直接花費,其中接近5%是因憂鬱症而自殺的損失,更多的不直接花費則是來自於因憂鬱症所造成的生產力下降所造成的損失。憂鬱症會造成職場損失,當事人失去興趣、疲累可能會缺席請假,也可能出席但無法專注,過去研究甚至發現因出席而造成的損失,是缺席造成損失的5-10倍。

(延伸閱讀: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 )

 

  • 憂鬱症很常見,但很多人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治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得到憂鬱症的點盛行率是3%,若由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樣本所作的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 (高於WHO估計3%);65歲以上8.4%達重度憂鬱,其次15-17歲6.8%達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其中女性10.9%,是男性6.9%的1.8倍。但是憂鬱症就診率偏低,只有2.3%。

  在2003-2005年全台灣精神疾病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顯示台灣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只有1.2%,相較於美國憂鬱症終生盛行率16.2%,實在偏低了不少。但是該研究也發現台灣被確認達到憂鬱症的個案,有更多的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美國35.2日,台灣74.9日),較少的求助比例 (美國57.3%,台灣20%)。研究者的解釋是台灣人較為堅忍,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有去求助,還有五分之四沒有求任何治療。

(延伸閱讀一:台灣憂鬱症就醫現狀與問題專輯 )
(延伸閱讀二:台灣憂鬱症就醫的四個不足 )

 

  • 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是正常的情緒,人遇到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而無法拉回、失去控制,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共有九個症狀,至少五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這些症狀包括: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 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一旦發現自己陷入過久、過嚴重的情緒低潮或興趣缺乏,伴隨著許多的身心症狀、負面思考,可能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得了憂鬱症。許多網站上都有簡單的自填量表,可以自我監測、自我評量自己是正常或異常的情緒。若是自我評量分數足夠嚴重,建議還是尋求專業上的協助。

(延伸閱讀:憂鬱症檢測 )

 

  • 為何一個人會得憂鬱症?

  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可能的因素包括:(1)生物學因素: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2)基因遺傳因素: 高家族疾病史(3)心理社會因素:生活壓力、病前人格、早期失親、失落、無價值、學習來的無助感、錯誤認知...。
  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壓力、失落有關,因為這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有時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就莫名的憂鬱起來。有些婦女在產後有憂鬱症的發生。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得憂鬱症機率都高。

  憂鬱症不只是會造成個人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也因為疲累無力、無法專注與負面思考,影響了社會功能與職場表現。也造成了家屬的擔心與負擔。許多憂鬱症患者的家屬、朋友,身為他的家人,也承擔不少他的痛苦,有時也會向他一樣有許多的挫折與無力感。

(延伸閱讀: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

 

  • 得了憂鬱症會怎麼樣?

  憂鬱症有時像感冒一樣,不經治療,時間久了也會好,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的多了。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6-13個月,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快樂不起來,難以維持正常功能,甚至想不開。經過妥善的治療,憂鬱症狀改善、生活又恢復了光彩。50%的患者一生僅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其餘50%會有第二次(或兩次以上)憂鬱症的發作。

  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的問題。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自殺死亡者有97%在生前有精神疾病,其中87%有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想到自殺,有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自殺已經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而且逐年上升,2003年全台灣有3053人死於自殺。其中有不少是青春期的學生,或因為課業、家庭、人際因素而自殺,若是事先得到充足完整的醫療,可以降低不少的遺憾。

(延伸閱讀:走出生命中的憂谷:談自殺防範 )

 

  • 得到憂鬱症該怎麼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其他治療(電痙孿治療( electronic convulsive therapy, ECT)、穿顱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照光治療)三大類。到底憂鬱症患者該選擇哪一種治療好呢?

  基本的考量有幾點

  1. 憂鬱症狀的嚴重度 (較嚴重者,較建議藥物治療)
  2. 憂鬱症的身心共病症 (合併身體症狀多、身體疾病及合併其他焦慮症者,較建議藥物治療)
  3. 憂鬱症的心理社會問題 (心理社會壓力、人際衝突等建議可採用單獨和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
  4. 患者本身的偏好
  5. 患者過去的治療經驗

  藥物治療一般推薦在輕度到中度,特別是重度的憂鬱症患者,越嚴重的憂鬱症,越應該由藥物治療開始。有經驗的精神科醫師會考慮到患者的症狀表現、藥物可能的作用、副作用,甚至患者之前用藥的反應等等,來選擇不同的抗憂鬱藥物。

  心理治療一般建議在輕度到中度的憂鬱症患者,表現上有明顯的心理社會壓力、人際關係衝突或合併人格疾患的問題。還有之前用藥經驗不佳(副作用強、效果不理想)還有女性患這懷孕不適合用藥等也是。有證據力的包括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治療、人際關係心理治療、心理動力心理治療及問題解決心理治療等等。

  ECT 及TMS通常用來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嚴重憂鬱症患者。光照治療主要是針對季節性憂鬱症。

  理想上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效果優於單一一種治療。藥物治療效果一般較快,4-8周應該有效症狀改善或緩解。若是藥物效果不好的醫師應該重新檢討診斷與藥物選擇、劑量與時間是否充分、患者有無規則服用藥物等等。而單獨心理治療效果不佳者,也建議轉藥物治療或者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

  精神科醫師能夠開立抗憂鬱劑也能夠進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師只能夠進行心理治療但不能開立藥物。理想上治療場域盡可能兩者都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