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憂鬱症

憂鬱好文章

EQ殺手 — 認識憂鬱2009/2/27

作者:張家銘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
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小組
國家衛生研究院憂鬱症研究小組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2020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心血管疾病與愛滋病的重要,大家可以理解,為何憂鬱症需要重視呢?有時看到一些報章雜誌報導某些影視名人得了憂鬱症,某些人因為憂鬱症而自殺。什麼是憂鬱症?什麼人會得到憂鬱症?如何知道自己得了憂鬱症?憂鬱症能治療嗎?該怎樣治療?身為憂鬱症的家人或朋友,能夠作些什麼?

憂鬱症是很重要、很普遍、卻被低估忽略的精神疾病

隨著人類醫藥衛生的進步,平均壽命延長。但是活得久並不代表活得快樂。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年造成人類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另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造成人類社會整體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前十名的疾病,第二名也是憂鬱症。憂鬱症會造成一個人無法工作,生產力下降,同時造成家庭社會嚴重的負擔。憂鬱症常常早發而持續,甚至有些會復發,有15%的憂鬱症患者最後會死於自殺,這些都造成了家庭社會的損失與遺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得到憂鬱症的點盛行率是3%,若由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樣本所作的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 (高於WHO估計3%);65歲以上8.4%達重度憂鬱,其次15-17歲6.8%達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逾百萬。其中女性10.9%,是男性6.9%的1.8倍。但是憂鬱症就診率偏低,只有2.3%。

一個疾病有百萬人口,嚴重的影響生產力與負擔,但有97.7%沒有針對憂鬱症來就診治療,或是增加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或是延誤而造成更大的損失。每天媒體報導許多自殺的、傷人、家暴的社會事件,許多都可能與憂鬱症有關。

我會得到憂鬱症嗎?

憂鬱症是一個青春期就會發生的疾病,女性約是男性的兩倍。根據董氏基金會2002年在大台北針對國中、高中、高職學生所作的調查,
發現憂鬱程度高需專業協助者佔21.8%,課業表現越差者憂鬱程度越高,獨生子女或老么比較憂鬱,家庭支持力越高者憂鬱程度越低。大學生也有一定比例可能會有憂鬱症的可能。老年人由於年紀大、失落多,合併多重慢性疾病的比例高,獨居、社會支持系統不佳者,憂鬱比例更高,需要重視。

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是正常的情緒,人遇到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而無法拉回、失去控制,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IV)共有九個症狀,至少四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這些症狀包括:
  •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 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或增加)
  • 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有時憂鬱會是一種激躁感,很煩,很沒有耐心,很容易發脾氣的感覺。網路上或便利商店有些自填量表,也可以計算一下自己的憂鬱指數是否偏高,確切的診斷與否仍應當面與精神科醫師討論。若是持續嚴重的情緒一直無法控制,請盡量儘早去就醫,千萬不要想不開。

為何一個人會得憂鬱症?

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可能的因素包括:(1)生物學因素: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2)基因遺傳因素: 高家族疾病史(3)心理社會因素:生活壓力、病前人格、早期失親、失落、無價值、學習來的無助感、錯誤認知...。
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壓力、失落有關,因為這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有時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就莫名的憂鬱起來。有些婦女在產後有憂鬱症的發生。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得憂鬱症機率都高。

得了憂鬱症會怎麼樣?

憂鬱症有時像感冒一樣,不經治療,時間久了也會好,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的多了。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6-13個月,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快樂不起來,難以維持正常功能,甚至想不開。經過妥善的治療,憂鬱症狀改善、生活又恢復了光彩。50%的患者一生僅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其餘50%會有第二次(或兩次以上)憂鬱症的發作。

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的問題。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自殺死亡者有97%在生前有精神疾病,其中87%有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想到自殺,有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自殺已經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而且逐年上升,2003年全台灣有3053人死於自殺。其中有不少是青春期的學生,或因為課業、家庭、人際因素而自殺,若是事先得到充足完整的醫療,可以降低不少的遺憾。

得到憂鬱症該怎麼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心理治療,主要是支持性的,認知改變為取向的心理治療。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支持憂鬱患者的自我強度,給予鼓勵、肯定、說明、傾聽、同理與再保證。認知心理治療,則在於教導患者辨識並改變不合理認知,發展新的思考模式。憂鬱症的藥物治療部分,這幾年有很大的進步。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可以改善大腦血清素、或是正腎上腺素的調節分泌,副作用很少,效果在1-2週心情就開始改善,3-4週情緒就幾乎回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