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憂鬱症

憂鬱好文章

正視老人憂鬱症問題2005/9/27

作者:林信男
本會常務理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隨著年歲的增加,老人的身體疾病會增加,社會及經濟問題也會累積而愈來愈多。這些問題會帶來情緒上的困擾,因此醫療人員及老人的照顧者,甚至老人自己都傾向於把老人的憂鬱視為是面對上述困擾的正常反應,而忽略它可能是憂鬱症。因此老人的憂鬱症被低估,連帶的忽略、失去治療的機會。其結果是憂鬱症老人受煎熬,呈現高自殺率,照顧者也隨著受苦。老人憂鬱症已成為社會的負擔,必須以公共衛生的重大議題來看待它。

最近幾年世界各先進國家已在正視老人憂鬱症問題。台灣也有人針對此問題做流行病學研究。初步的臨床資料告訴我們,只要治療得宜,老人憂鬱症的治療反應仍然相當不錯。但我們仍然缺少更具體的實證資料去處理老人憂鬱症。下列幾個問題有待研究,以建立台灣自己的本土資料。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老人憂鬱症的症狀表現及盛行率。究竟在一般社區人口中,65歲以上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有多高?在養老院及護理之家中的老人的憂鬱症有多嚴重?其憂鬱症是老年才首次發病,或較早就曾患過?他們的症狀與其他年齡的憂鬱症是否有差異?其次,我們需要了解老人的許多身體疾病、退休問題、喪偶或其他社會心理問題是否與其憂鬱症有關連。台灣正處於家庭結構轉型中,獨居老人與有親人同住的老人是否會有不同的憂鬱症罹患率;與那類親人同住對老人最有利。

接著我們需要了解老人憂鬱症要如何治療,以及那些治療是安全有效的。目前的初步資料告訴我們,抗鬱藥對老人憂鬱症是有效的。症狀嚴重且自殺危險性高者,仍然需要考慮電療。對多次復發的憂鬱症老人,長期維持藥物治療仍然需要。老人憂鬱症者需要社會關懷乃無庸置疑。但在台灣如何提供社會心理層面的關懷,最能幫助憂鬱症老人,仍有待實證資料去建構。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面對社會、經濟、政治及家庭結構動盪轉變時,老人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比較不易調適。因此我們更需要重視老人在憂鬱症的生物學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互動下所呈現的憂鬱症,既不偏重社會心理層面的影響,也不忽略生物學因素對憂鬱症之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提供適合台灣本土的治療體系,使老人憂鬱症獲得妥當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