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從分析心理學試圖理解死亡與自殺-解脫之人想著死亡,但他沉思的是生命


作者:洪素珍

那天,我掉了一個世界 !
有人找到嗎 ?
它的前額繫了一排星子
你看了就認得。
有錢人-可能不會看它一眼-
不過-對我儉省的眼睛,
卻是比金錢更有份量-
喔閣下-請為我尋獲它! Emily Dickinson


哲學家 Spinoza ( 1632-1677), 詩人 Emily Dickinson 探問著生命,分析心理學亦 然。在自殺的議題上,世俗與神聖的立場幾無 分歧對立,同樣地自相矛盾且冷酷無情。自殺 的世俗觀點服務於政治,個人被消融於集體當 中,比如說揚殉國而貶自戕,一般自殺兩樣情; 而神聖的宗教見地亦不見殊勝,為信仰獻身可 以成聖、上天堂,因個人而毀棄肉身卻要墮惡 道、下地獄。兩者同樣忽視個體的特殊性,否 定人有自行決定生死的權力、智慧和潛力。

然而,從希爾曼主張的原型心理學觀點析 論自殺,也許就不是這麼回事。生命是個別 的,完成原型的需求是生命的必然,死亡是個 原型,因此所有的生命皆為向死的存在,任何 死亡都可以說是自殺,自殺也是受到死亡原型 驅策而完成的。這種對自殺客觀以視的觀點, 迥異於社會普遍的認知,甚至與其出身的正統 榮格學派思想間,也有著小小的歧異。

榮格思想重要根源之一為基督信仰異端的 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後榮格學派的希 爾曼在審視生命議題時,顯然也受到啟發和影 響。許多人雖將諾斯替歸為神秘教派,但其中 新思想其實並不複雜。它主張萬物同源,物質 是低下的,宇宙最高的奧秘是靈魂的智識,人 是純潔的靈魂與污穢的物質肉體的結合物。人 類的肉體是那位不完美的「上帝」在其自身混 亂的狀態下的創造物,而靈知則直接來自於完 美之地。人的解脫是透過得知靈魂的奧秘、而 非上帝拯救所獲得的。靈魂的意向才是生命的 意義所在,不完美的肉身充其量只是間接傳達 精神的工具而已。

而每件自殺都有不同意義,試圖理解和自 殺有關的個別性格,從而理解自殺之意義,而 一切的理解,為的是維持與內在世界的聯繫。 因為一切的「經驗」與「受苦」均與內在現實 (靈魂)相關。但是死亡經驗不等於死亡行動, 是否要以肉體的死亡行動來完成死亡經驗 ? 透 過心理治療對話的心理空間,是拉開對死亡根 本恐懼的探尋和對生命的沉思的通道。因此治 療師對死亡的理解變的很重要,而何謂理解 ? 它是同理、親密、深入的參與,是來自心靈現 實的溝通和對話的空間。

沙特說我們永遠無法了解死亡,因為永遠 是別人的死亡,「我們總在死亡之外」。但是 否真的如此?當治療師/分析師和當事人的對 話空間,如一面鏡子,可以試圖理解死亡/ 自殺的意義,或許將有所不同。但治療師要 「一腳在內」 「一腳在外」,同時擁有「內」 「外」,才能創造出空間。也就是治療師必須 擁有同理認同個案的能力才能進入個案內在混 沌複雜的內在心靈現實,但卻同時要可以出來 接觸被個案所遺忘或所沒有感知到的外在現 實,如此才能創造可以流動的思考與感知的心 靈空間來體悟死亡的對個人意義,所以與沙特 所言相反,死人並沒有真正接觸自己的死亡, 因為對於自己死亡的部分意義一直處在無意識 之中,只有對話才能有機會變成意識的理解。

而「死亡」與「自殺」行動前的內在世界 是一個怎樣的景象呢 ? 當個人與內在無意識無 法連結與理解時,自然的我們與內在的死亡意 義的聯繫是微弱的,以至於我們會以為「死 亡」似乎都是由外在的力量所襲擊而形成。但 是,是否要肉體行動化死亡,人類才有可以經 歷死亡?然而,「死亡」與「存在」在心理現 實上具有並存性,例如年老者體驗置身於另一 個世界,夢中經驗自己已經死亡,或死亡的焦 慮,而這些夢中經驗是真實的經歷 –– 在還 活著的時候。當死亡沒有被容許在活著之時發 生,生理死亡就對生命擁有絕對的力量。因為 自殺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為了瞭解死亡而加 入死亡的行動 –– 在無意識之中,以為唯有 死亡的行動,才能拆解舊世界的秩序。

因此,治療師所要思考的是協助當事人瞭 解自殺抉擇的意義,或許是畏懼死亡,還是畏 懼生命;以生命與死亡的延續線而言,除非我 們可以選擇死亡,否則無法選擇生命,除非可 以對生命說不,否則困難真正肯定生命。我們 很需要勇氣來選擇生命的磨難,需要勇氣來選 擇進入未知,就如有些人選擇生命,因為畏懼 死亡,但有些人選擇死亡,是因為畏懼生命。

而自殺所直指的問題是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或許要對自己內在的邪 惡麻木,對自己的陰影無感,才能跟隨生命的 集體洪流活著,畢竟要繼續活著而看到自己的 邪惡,需要勇氣。自殺一部分在述說著強烈主 張靈魂獨立的現實(心理現實真實存在, 所 以問題不在贊成或反對自殺,而是自殺在心理 上的意義。自殺的想法在呈現著肉體與靈魂 (內在世界的現實)之間的緊張,也在強迫我 們面對心理現實。可以說「死亡」出現是為了 生命的轉化––以肉體活著的方式經歷死亡。 透過心理治療/分析的過程,心靈和肉體有一 段崩潰與在整合的赴死過程,因為舊的世界若 不死,就沒有更新的世界,即內在世界的成長 (「蛻」變)需要犧牲和死亡,所以自殺衝動 被理解是一種轉化的驅力。

就如希爾曼所言;「目前的生命必須改 變…這個模式必須徹底停止。但我對我的生命 完全束手無策,試過所有的方法,我要現在就 停止一切…」(p.115)

所以,自殺可以被嘗試透過死亡,強制從 一個領域移動到另一個領域,從 becoming 到 being,從「這個」變成了「那個」,與此同 時,也就進到另一個現實,即面對生命基本的 對立 –– 生命與死亡的象徵—身體與靈魂、 外在與內在、主動與被動、物質與精神、此處 與超越等同時共存的對立面。而對自殺感到痛 苦,代表著內在世界(內在現實、靈魂)與這 所有的對立矛盾展開掙扎。

當只能靠行動化內在的幻想(例如想殺 人,和真的殺人是不同的)才能體驗心理現 實,我們將會受苦。靈魂需要死亡經驗,可能 透過沮喪、崩潰、孤獨、陶醉、失憶、解離、 否認、憤怒、自我痛恨、絕望、折磨、而自殺 只是其中之一。這些是象徵,也是真實的經 驗。而心理治療可以協助理解和體悟外在現實 與內在現實之間的張力,透過個案的投射,治 療師的涵容與回映和個案共同處理絕望憂鬱與 自殺的幻想。治療師所支持的是體驗「生」與 「死」的對立,共同站立在死蔭的幽谷,轉化 就可能在全然絕望時發生。當在最關鍵時刻, 治療的信任關係可以不被破壞,因著彼此之間 的瞭解,甚至也無法被死亡破壞,也就是治療 師/分析師「進入」當事人,而當事人不再是 孤立。絕望在死亡經驗中出現,但同時也是重 生的必要條件,就是之前的生命、狀況,在絕 望誕生時死去。如同耶穌在十字架上絕望的呼 求「主阿,主阿,為何放棄我」,當下只有那 一刻本身存在-迎接任何可能的來臨-只要能 等待。等待就是一切,而且一起等待。(希爾 曼,p.142)。如詩人所寫 :

死亡

有一種結束的感受
在墳墓邊感到-
未來的閒暇無事-
獷大無邊。
死亡的醒目展示
讓我們更準確地推測
我們到底為何物
永恆的作用到底何意。Emily Dickinson


參考資料 James Hillman(2016),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台北 : 心靈工坊

Craig E., Stephenson(2017) 附身:榮格的比較心靈解剖學。台北 : 心靈工坊

註 : 部分內容原為《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推薦序,心靈工坊出版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