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編後語


作者:王慧珍

王慧珍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後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COVID-19疫情時代下兒童青少年與憂鬱症

在董氏基金會研究中,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罹患比例上升。以 Sigmund Freud :psychoanalysis theory (心理分析論)即psychodynamic theory (精神動力論),研究分析兒童青少年行為意義。兒童青少年主要壓力事件是,課業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人際問題。而COVID-19疫情恣虐,害怕感染、生活型態驟變、社會孤立、加重壓力堆疊,conscious (意識)無法支配ego(自我),滿足id (原我)且配合superego (超我)要求,三者無法平衡,於是產生preconscious (前意識)焦慮,ego透過defense mechanism(防衛機制)使用,仍無法尋找新的調適行為,導致行為偏差,情緒不安,繼而焦慮憂鬱,甚或出現自殺危機。

在周文君醫師的聽見青少年心聲音:疫後青少年憂鬱症關懷中,敘述著兒童青少年是疫情下,心理健康問題的易感族群,以Erickson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著眼,兒童期主要發展特色是勤勉對自卑,青少年發展特色是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兒童青少年成長中,家庭、學校、社區、同儕團體提供完成自我認同、自主性與成就感。然而疫情衝擊下的壓力與焦慮,家庭支持系統變得脆弱、學校同儕(peer group)認同漸為模糊、自我認同無法確立,導致情緒障礙,憂鬱狀態與憂慮症!呼籲協助兒童青少年疫情後生理、心理康復、學校生活調適、家庭功能穩定、復課的心理準備,呼籲更加關注兒童青少年身心狀況,當出現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胃口不好、提不起勁、失眠、不想出門、負面思考或自我傷害的意念等,需立即尋求專業的協助。

兒童青少年的共病率網路成癮與憂鬱症

陳淑惠老師的青少年憂鬱與網路成癮共存現象,支持兒童青少年的憂鬱與網路成癮皆與壓力有關,是人際關係的壓力與個體不適當的情緒調適。

建立整合性憂鬱症防治共同照護網模式-三段五級

陳正生主任倡導的社區憂鬱症跨領域照護,強調需認識憂鬱症的表現:即情緒低落,負面想法與身體不適,症狀嚴重且持續一段時間。憂鬱症治療需著眼四大不足「就醫不足」、「診斷不足」、「治療不足」、與「持續治療不足」。

實證醫學-憂鬱症治療準則 (輕、中、重)

憂鬱症治療準則,輕型憂鬱症患者,衛教、生活型態調整、壓力調適、心理治療是首要建議,而中、重度憂鬱症,抗鬱藥物則為主要治療。在Biogenic amine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 (憂慮症生物胺理論中),serotonin (血清胺)下降與nor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下降是depression導因,於是serotonin-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 (SSRI) 與 MAOI、TCA 是此理論下抗憂慮劑。李正達醫師憂鬱症治療的準則回顧及最新建議中,整合憂鬱症治療準則,闡明憂鬱症照護核心概念



結論

憂鬱症的預防與治療,需要各專業一起參與。認識憂鬱症,提高就醫率,各專業提供跨領域的治療,讓病患回復正常的情緒與生活。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