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當代同志族群的心理困擾—從非政府組織諮詢電話分析


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接線小組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簡稱「熱線」)是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的同志組織,成立於1998 年,成立之初提供同志社群的電話諮詢服務,並從接線當中逐步理解同志的需求,進而發展出各種工作小組,提供多元服務。包括同志家庭關係、親子關係、伴侶關係、同志人權、性別教育、愛滋防治與去污名、老年同志、兒少同志、障礙者同志、跨性別權益及培力、社群組織、國際交流等等。

熱線成立至今已超過 20 年,並於 2007年在高雄成立南部辦公室,進行在地培力與組織工作。2008 年與 TG 蝶園合作開通跨性別諮詢電話「皓日專線」(目前已由 TG 蝶園專職接線),2016 年成立「同志父母諮詢專線」,由父母義工來接線、陪伴同樣面臨孩子出櫃的父母們。目前熱線共有 13 位全職工作人員、超過 400 位活躍義工。

20 年來,即使同志相關資訊越來越發達,社群網路、交友 app 資源豐富,但傳統電話服務仍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熱線諮詢數量依然每年攀升。2018 年全年熱線電話共有 1734通,統計來電者的諮詢問題中,除了長期個案尋求支持陪伴的電話高達 48%(830 通)之外,其他諮詢問題依序為感情議題 23%(395通)、愛滋與性病議題 14%(247 通)、自我認同 13%(194 通)、家庭議題 8%(144通)、交友資訊 5%(79 通)、情慾抒發個案 5%(79 通)、公投相關諮詢 3%(55 通)、法律議題 2%(29 通)、變性與扮裝議題 2%(29 通)。

2018 年,由於反同組織提出三個公投案,意圖打壓同志婚姻權益、攻擊性別平等教育,要求國民教育中不能出現同志。再加上公投宣傳過程中,反同組織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與人海戰術,造成許多同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會惡意。因此到了年底,接線電話中增加了許多因為公投議題而來電的個案,也為此特別加開專線,陪伴因公投而受傷的人。

而在 14% 的愛滋、性病議題中,檢視接線紀錄內容可以發現還有許多異性戀男性的來電。不管是異性戀或同性戀,都仍有許多人因為性教育的不足、對疾病的不了解及錯誤認識,造成對於性病過度恐慌,其中亦有慮病個案的諮詢電話,會在短期之內多次來電。

2018 年熱線的諮詢電話平均每通的談話時間為 31 分鐘,其中有 40%(689 通)為首次來電。來電族群中,一般同志佔 66%、異性戀男性佔 10%、同志父母親人則為 9%。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多重弱勢個案」(亦即合併身心障礙或精神疾病的同志)雖然只佔 2%的來電人數,卻佔了高比例的來電通數,亦即多次來電尋求陪伴。顯見多重弱勢族群更加缺乏資源,也是接線服務中最需要被看見的一群人。

分析來電者的性別與性傾向,男性佔67%、女性佔 29%、跨性別佔 3%;而來電者若為同志的父母或親人,其性別則以女性居多(73%)。來電者的自我性傾向認同,同性戀佔 62%、雙性戀 6%、尋求認同中 7%、而異性戀佔了 10%。近年異性戀人數增加,如前所述,檢視接線紀錄發現多為來電諮詢愛滋、性病等議題的異性戀男性。

諮詢電話的年齡分布,有32%不詳,23-30歲族群則所占比例最高,達27%,其次依序為31-40歲13%、19-22歲12%、41-50歲7%、51歲以上5%、15歲以下1%。可見來電者仍以青壯年族群為主,18 歲以下僅佔 4%,推測除了青少年族群不以電話為常見通訊工具,也可能是因為青少年的通訊自由仍受到父母管控,因此較少以此途徑求助。

在憂鬱防治當中,專業心理衛生從業人員常看到的是已進入體制中的求助個案,或者醫療單位中的病友。非政府組織如「同志諮詢熱線」所接觸到的案主,則可能和體制中的族群分布有所不同,而更貼近次級預防的效果。至於同志團體所進行的倡議、教育與平等權益爭取,則是為了達到初級預防的目的,以改善弱勢族群面臨的環境壓力。

同志諮詢熱線接線統計分析,恰可作為同志族群面臨情緒困擾、壓力情境時,另一種觀察與切入的面向,讓心理衛生及醫療從業人員有更廣泛的借鏡及參考。

(本諮詢電話服務統計分析紀錄可參閱https://hotline.org.tw/blog/1533)

資源介紹:

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https://hotline.org.tw/
諮詢電話:02-2392-1970、07-281-1823
一般諮詢電話服務時間:
每週一四五六日,晚間 7 點至 10 點
同志父母諮詢專線服務時間:
每週二晚間 6 點至 9 點、
每週四下午 2 點至 5 點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