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作者:張家銘醫師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

前言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至今,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已經造成超過一億六千多萬人確診,接近350萬人死亡。台灣在2003年有過SARS的經驗,造成了和平、仁濟醫院封院,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後除了一些因SARS而過世的民眾,許多照護SARS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最後也殉職。這次我們記取SARS的教訓,超前部署,加強邊境管制,建立口罩國家隊,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我們曾經超過兩百多天本土零確診個案,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生活如常,正常上班、正常上學,甚至經濟、股市還有成長,算是世界防疫的模範生。但在這次COVID-19入侵社區後,看來不會如此輕易就能再次防堵歸零。

這次我們一定要守住社區,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流動以切斷病毒傳播鏈。同時醫療人員必須守住醫院,避免醫療量能崩壞,重蹈其他國家的慘痛經驗。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如下表)。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