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憂鬱症

憂鬱好文章

泛談認知行為治療於青少年憂鬱症的運用2006/11/9

作者:張秀如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一位十五歲的憂鬱青少年不斷為著人際關係而感到苦惱“我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所以不敢找別人說話,怕人家覺得我是一個無趣的人,自己一個人比較順,可是有時候又覺得很羨慕別人有很多好朋友”。憂鬱症的認知理論認為個體錯誤的解釋週遭所發生的生活事件造成情緒的困擾,這些錯誤的解釋來自負向的認知三角,也就是對自我、世界及未來的看法,有許多負向的思考方式會導致憂鬱症的發生,例如自覺考試考差就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人。

Beck所發展的認知治療其實是從其精神分析治療的經驗衍伸而來,治療的手法及概念著重於探討經驗的意義,從個案的行為及語言中找出一些共同的主題,並且與個案當下及過去的經驗連結,行為治療的運動對於認知治療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例如治療者必須設定單次及長期的目標,安排一些特定的步驟及活動,指定家庭作業,結果的評值等。認知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這二個名詞有時候可以互用,前者是指以認知理論為基礎的治療方式,後者則泛指一套較無理論基礎的結合行為及認知策略的治療方式。

近幾年可以說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效評值成長最快、研究成果最為豐碩一個時代,Hollon(1985) 回顧從1967到1985年之間有關驗證憂鬱症認知模式的研究報告,在180篇報告的220個研究中,91%的研究支持憂鬱症的認知模式,僅9%顯示沒有效果或相反的效果,許多研究也發現認知治療與藥物治療有相同的效果,且認知治療對於預防憂鬱症復發有很好的效果。

認知行為治療的設計有以下的作用(Hamrin & Marvellen, 2005):藉由改變個體負向認知型態以改善憂鬱的症狀,鼓勵活動的參與及進行以改善憂鬱情緒,並且教導問題解決技能以促進更有效的因應策略,有效的處理生活中的重大生活事件。此外,認知行為治療也能協助個案重新建構其核心信念,這些核心信念往往是由過去經驗中所學習得來,當個體再現存的生活情境中必須解決問題時,內在及外在刺激活化了這些固有的核心信念,憂鬱症個案的這些核心信念往往是適應不良的,藉由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協助個案重新學習及重新獲得更有效的認知基模,並且教導個案認識引發憂鬱症的重大壓力生活事件,進而運用更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以解決問題。

研究證明比起其他治療方式,認知行為治療具備較快速及完整的效果,例如:Brent 等人(1997) 探討107位憂鬱青少年心理社會處遇的效果,隨機分配個案於認知行為治療團體、系統性行為家族治療團體,或非引導性的支持治療(nondirective supportive therapy),並提供三組青少年的父母有關憂鬱症的疾病衛教,結果發現比起接受系統性行為家族治療團體個案29%的緩解率,及接受系統性行為家族治療團體個案36%的緩解率,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個案呈現最高的緩解率(60%),然而,二年後的追蹤發現三組之間的效果並無明顯差異(Birmaher et al., 2000)。

運用認知行為治療於憂鬱症個案的研究,在國內外皆有實證證據證明其良好的效果,然而國內的研究多局限於成人憂鬱症的研究,運用認知行為治療於憂鬱青少年的研究仍在起步的階段,而且運用上缺乏一套系統化的方案可資遵循,以美國Gregory 等人(1990)所發展出來的CWDA方案已經多個研究證實可改善青少年的憂鬱情形,內容包括壓力調適、改變你的思考、壓力情境及負面思考、正面思考的力量、從負面思考到正面思考、非理性想法、駁斥非理性想法、C-A-B 方法、處理誘發事件、更多C-A-B 的練習、思考中斷法、生活中的 C-A-B、準備迎接壓力情境、預防心情低落之道,可作為青少年認知行為團體治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