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起身動念好心情—高齡者身心健康促進方案的應用


作者:劉若蘭

劉若蘭教授 國立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前言

  追求成功老化,是對於高齡者極為重要的生活目標。目前先進國家主要的健康政策目標,已往更高、更接近成功老化的層次邁進,如美國政府推動的Healthy People 2020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Health Promotion, 2012) 與歐盟的Health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都不再強調追求生命長度增加的目標,而是主張人們應該持續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擁有更好的生活技能、選擇健康狀態的判斷能力,進而達到免於病痛的長壽生活。

   當身體修復力小於破壞力時,細胞缺乏活力或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會產生老化的狀態,以至於身體會有慢性發炎或生病的效應,我們想要逆轉老化的狀況,就需要加強修復力(潘扶適,2021),而加強修復力的方法,有一部分是與生活型態有關,例如營養、運動、壓力調適等,許多高齡者到老年時,除了身體功能退化、對外社會活動減少外,在心理與情緒方面可能產生失落感、孤寂感、空虛感、衰老感、懷舊感等。當高齡者情緒、心理的問題長期無法獲得調適與解決,也會影響生理健康,甚至形成憂鬱症或是時常有自殺的念頭產生。倘若能提供高齡者身心靈多層面的學習與協助,有利於其建立對自我、他人、環境及宇宙四方面的和諧關係,更有助於達到成功老化的目標。

高齡福利政策與「銀齡樂活據點」計畫

   內政部(2003)在高齡者福利政策中闡明,推動高齡者福利措施可分成健康維護、經濟安全、教育與休間、安定生活、心理及社會適應、其他福利措施等,以提供高齡者完善的服務與全人之照顧。且進一步表示所謂「社區照顧」係指動員並整合社區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針對社區中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提供各項福利服務,希望充分落實在地老化的目的。臺師大於106年向臺北市社會局申請設立「銀齡樂活據點」,結合學校教學與行政資源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促進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據點課程包括健康存摺面面觀、益智樂活手作趣、有氧派對體適能、美感休閒新生活、青銀對話共餐樂以及放鬆紓壓與正念課程等主題。有一對夫妻來參加課程,先生反應與動作較為遲緩,太太說平常在家吃了藥就是昏睡,到據點來參加活動,先生臉上多了笑容且肢體動作也較為靈活了。另有一位男性長者已有輕度失智的現象,到據點上課後,跟著活動與唱歌,甚至可以跟著大家到台上演出音樂劇。


高齡者健康促進活動相關研究

   高齡者參與健康促進活動的相關研究發現,Wachholtzk 和 Pargament(2008)透過冥想的方式,使高齡者更能發覺到自己的潛能和積極正向的特質,可激勵個人更認識自己的良善本性,也能降低焦慮、緊張、負面的情緒,而此種對本性的觀照冥想,有助於減輕身體的病痛。Garland, Carlson, Cook, Lansdell 與 Speca(2007)以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及藝術治療(healing arts)兩種方案介入,進行前後測,結果指出正念減壓及藝術治療兩種方案皆有助於患者靈性健康之提升,透過課堂中正念的學習,降低對於潛在壓力事件的反應,每天的生活能保持正向積極的態度。而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對自我產生內省與認同,以及明瞭生命的轉捩點及目標。李易儒、洪維勵(2008)則發現臺北市高齡者透過運動參與可促進生活滿意度,運動頻率以及社會互動與幸福感亦有顯著正相關。李育齊、張少熙、劉若蘭(2018)研究指出,參與據點的高齡者住宿情形、具體行動與同儕互動的投入經驗為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變項;社區高齡者的情意、具體行動、學生志工互動經驗、人際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影響幸福感的重要變項,因而建議據點規劃多元學習活動與方案,促進高齡者的情意與具體行動的投入,以及強化據點內高齡者間的社群連結,可營造互助互惠的學習氛圍。劉若蘭(2020)的研究提出,高齡者參與6週放鬆紓壓與正念課程,在正念覺察與降低憂鬱方面有明顯的改變,另經過10週的體適能課程,高齡者的柔軟度、上下肢肌力、心肺功能等亦有顯著提升。

結語

   綜合上述可以得知,高齡者持續參與據點活動,在健康生活型態、體適能與幸福感各方面會有顯著提升,但仍需要有系統發展高齡者身心靈多元課程與持續評量成果,例如,正念訓練的最終目標是在介入結束後,能夠實現認知功能與行為的改變,如納入長期的後續評估,可以檢驗正念訓練帶來的效益與對於高齡者生活長期的影響。建議未來可繼續結合自我報告與神經測量或其他生理檢測,並納入行為或生、心理指標,可以在多個分析水準上進一步研究身心健康課程介入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內政部社會司(2003)。高齡者福利政策。2020 年9 月5 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04/01.htm
  2. 李易儒,洪維勵(2008)。退休銀髮族運動參與及幸福感的關係-利益知覺之中介效果。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142-159 。
  3. 李育齊、張少熙、劉若蘭(2018)。高齡者長健方案規劃與成效評量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銀齡樂活據點為例。載於「2018大學之社會責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72-173)。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4. 潘扶適(2021)。異時共生:抗老血漿置換術。台北市:白象文化。
  5. 劉若蘭(2020)。建構高齡者身心靈健康促進課程模式與成效評估研究。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計畫編號: MOST 109-2410-H-003-047
  6. Garland, S. N., Carlson, L. E., Cook, S., Lansdell, L., & Speca, M. (2007). A non-randomized coparison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nd healing arts programs for facilitat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spirituality in cancer outpatients. Support Care Cancer, 15, 949-961.
  7. Wachholtzk, A. B. & Pargament, K. I. (2008). Migraines and meditation: Does spirituality matt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31 ,351-366.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