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各年齡層憂鬱症的求助阻礙


作者:葉雅馨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衛生福利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有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2023年8月1日正式上路。而方案推出還沒有滿一個月,很快就名額已滿,無法再開放預約。這一搶而空的新聞讓許多人訝異,台灣有這麼多人得到憂鬱症嗎?有憂鬱症的人真的會開口求助嗎?台灣的心理健康資源足夠嗎?

台灣罹患憂鬱症的人口快速增長

根據中央健保署的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全台診斷為憂鬱症的人數近64萬人,十年來成長24.4%;至於15到24歲,以及65歲以上的族群,則分別以88.2%、63.7%的成長率數字,居十年增幅前兩高,顯示在台灣,青少年與高齡憂鬱症患者正急速增加。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發布的報告則是,在2021年全台自殺通報人數超過4萬3千人,十年來成長52.8%;其中,15-24歲的青少年族群,自殺通報人數十年成長率更飆高到196%。董氏基金會歷年來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18歲以上成人約每十人有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11.1%);約每7個青少年中有1人(13.3%)及將近每5個大學生中有1人 (18.7%)有明顯憂鬱情緒。65歲以上年長者則是約8.5%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

憂鬱症患者日益增多,但主動求助者少

雖然罹患憂鬱症的人數比例有如此大的增幅,憂鬱症的治療方式日新月異、便利,也都有明顯治療效果。但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在中低收入國家中約有75%的患者沒有獲得治療;憂鬱症患者沒有求助的原因包括(1)國家缺乏對精神衛生保健的投資;(2)國家缺乏訓練有素的衛生保健提供者;(3)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而董氏基金會2017年發布,包括2,244位 18 歲以上成人樣本的一項調查則顯示,近七成三受訪者不知道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遇到壓力事件時,受訪者傾向選擇的求助方式包括找親人、朋友及親密伴侶聊聊,再則是不求助、自行解決。

近一半憂鬱兒少未求助專業

青少年患有憂鬱症卻有相當高比例沒有求助的問題,在許多國家都已顯現,例如,在英格蘭,三分之一為憂鬱和焦慮症狀所苦的青少年未尋求專業協助(2017);在澳洲,至少五成以上有心理疾病困擾的14歲以下兒少未求助專業 (澳洲國家心理健康委員會);在美國,53%的18-25歲年輕族群未接受專業治療(2022)。

憂鬱青少年不求助的主因包括了,擔心診療費用(54.7%)、不知道從哪裡獲得協助(37.8%)、認為不需要外界協助、可以自行解決(30.9%)及害怕服藥(22.8%)。(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2022)董氏基金會於2023年以1700位國高中生為樣本的調查結果顯示,37.4%的青少年不想主動求助他人,主要原因是不想麻煩他人、說不出口及不想讓他人為自己擔心。董氏基金會另一項於2018發布,包括3478位國高中生樣本的調查則指出,近三成一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青少年認為老師提供建議後,父母有負面的反應。

此外,會造成憂鬱青少年求助的阻礙還包括了,(1)無法表達自己的心理問題:不信任專業人員、害羞、缺乏自信、或不願父母擔心,影響求助的積極性。(2)受到其他人的角色影響:例如父母對於求助時間的掌握、情緒支持、經濟狀況和資源都會影響其求助意願。(3)對疾病和資源的認識不足:青少年本身、父母或師長無法辨識那些是病癥、也不清楚可以向誰或何處可以求助。(4)尋求專業協助的矛盾心態:青少年正處於自主獨立的發展階段,因此會想要證明自己能獨立處理、不想依賴。也會擔心同儕看法,認為自己是在討注意力而不願意求助。

超過一半的年長者擔心自己有憂鬱症,卻不願求助

憂鬱年長者求助狀況的現象則是,根據美國一項 2020 年發布,包括1500多名65歲以上年長者樣本的現況調查資料,62% 年長者自認為罹患憂鬱症會知道怎麼處理,但是實際上不會求助;有61% 受訪者自認問題不嚴重、39% 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自己控制、35%的受訪者不想服藥,因而不求助專業。讓憂鬱年長者不求助的阻礙另包括了,(1)對疾病和老化的認識不足:例如本身或家人無法辨識是原本的個性、病癥或是老化現象而造成,延遲求助 。(2)心理因素:害怕生病的鴕鳥心態、擔心拖累晚輩家人的罪惡感、或是覺得看病很麻煩、覺得就醫環境不友善等等。(3) 用身體不適表達情緒:年長者較無法表達憂鬱情緒,常以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的不舒服。因此患者反覆四處就醫、就醫次數比一般人多。(4)擔心被貼標籤:不少年長者不想被認為年老後就會衰弱、生病,想維持在子女、家人眼中的強者形象,故而不求助。

宣導教育與支持環境能促進憂鬱患者求助

要增進憂鬱民眾的主動求助意願與行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提升憂鬱防治認知的宣導教育:

宣導教育需要強化的層面包括針對民眾的需求「因人施教」,才能更貼近民眾的生活,以及連結求助資源管道,跨領域專業合作,能發揮醫病溝通關係的效果,提高就診率。例如董氏基金會推廣憂鬱防治工作以來,始終著重不同族群對象的需求,要提高與該年齡層的互動,讓其覺得議題有趣,因而設計多種方案,包括以青少年為對象所研發的心理健康促進相關材,讓學校、家長、青少年應用相關的文宣、教材與影音,進行心理健康及憂鬱症防治的講座、工作坊等等,以及鼓勵兒童青少年養成運動紓壓習慣的樂動校園推動計畫。



宣導動畫「朋友的廢文,真的是廢文嗎?」:https://reurl.cc/VNEn3n

 


「樂動校園推動計畫」2010年起推行至今,全臺累積206校響應,舉辦逾283場活動,影響超過58萬名師生。

針對上班族,結合企業進行系列壓力紓解活動,讓上班族實際體驗壓力紓解的各項技巧,提供企業員工與家屬心理健康促進知識與資源。而針對年長者亦然。

 


2012年創立「企業紓壓日」(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以來,已與超過96家企業合作,舉辦超過532場體驗課程(包括實體與線上)。

更多企業紓壓內容:https://reurl.cc/RWdgde
老年憂鬱防治網:https://www.happyaging.tw/

除了針對不同族群進行適宜的宣導方案之外,促使民眾養成憂鬱情緒檢視的習慣也很重要,有臨床資料顯示,能在篩檢後三個月內求助專業診療,症狀改善愈明顯。而透過檢測過程,了解憂鬱症症狀的警告信號,有助於識別情緒狀態。同時能及早辨識需要協助者獲得診斷與治療。

最重要的是,越多人進行篩檢或願意開口談憂鬱症,就能打破對心理健康疾病的歧視。

 


憂鬱檢測APP 歡迎下載:
IOS版:https://reurl.cc/M7G4RW ANDROID版本:https://reurl.cc/pDVrLl

2.創建多元與便利的支持環境:

要創造讓罹患憂鬱症的民眾願意主動求助的社會環境,還需要強化社區與家庭支持網絡,及提供線上諮詢與支持管道。社會連結是憂鬱症治療與防治最強的保護因子。而向他人傾訴、與家人和朋友相聚的頻率、參與社區活動、社區提供服務,就近性與便利性,能讓憂鬱者感覺不孤單、不被孤立。

此外,透過網路提供治療可幫助年輕人解決情緒困擾。手機應用遊戲或線上課程亦能幫助青少年促進心理健康。因為網路的便利性、花費較低、還有線上互動的趣味性,讓青少年在求助時不用擔心被標籤化,也不用擔心時間的限制。

心情頻道聊天室:https://new.jtf.org.tw/chatroom/


幫助憂鬱症患者提升求助意願與行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覺察,開口問、多聆聽需求,就能幫助其減少求助阻礙。

最新宣導短片-「接納,心不受限」:https://reurl.cc/WR4gv5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