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社安網下的憂鬱症個案處遇評估


作者:張淑慧

張淑慧
台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

國際研究發現,憂鬱症已是現今社會常見的精神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其影響12.9%的成年人口;也影響17.2%的18-25歲年輕人和16.9%的12-17歲的少年(Lim, et al. 2018; Goodwin, et al. 2022)。因社會大眾、憂鬱症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辨識不清、認知不足、以及對精神疾病的偏見與歧視,對憂鬱症有著汙名化現象,影響個人就醫、家庭求助的意願。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中高齡憂鬱症患者只有27%尋求醫師治療,11%得到有效的治療(Chang TY, et al. 2022)。 美國12~25歲的憂鬱症患者佔該年齡層將近五分之一,接受治療的人數卻不高(Goodwin, et al. 2022)。因此,如何引導憂鬱症患者及家庭面對疾病、積極治療,是需要結合近便性的資源提供協助,促進其發展社會支持網絡。

憂鬱症處遇不能將問題簡化至個人問題,其與家庭、學校、職場及社區都有關連,也有許多文化、風俗習慣的長期交互影響。因為憂鬱症對個人及家庭都產生重大的負向影響,憂鬱症患者家庭易有失序問題,包括身體、生活、家庭與角色等方面的失序。所有焦點聚焦在憂鬱症患者問題,忽略家庭系統當中的其他可能性及優勢正念。這類負向家庭角色互動、家庭功能和結構,衍生出各種壓力,影響患者的關係連結、自我認同、歸屬感、醫療服務及接納,也讓患者更缺乏接受醫療的動力。

專業人員在進行服務時不只是要考慮憂鬱症患者本身就醫意願、用藥及醫療復健情形,亦需要進入其生活脈絡,面對患者及家人、社區等系統的議題,幫忙憂鬱症患者家庭覺察他們獨特的需求,並提供真摯及穩固持續的治療。處遇服務可能會造成患者及家庭的變化,而這個變化是否能夠達到治療目標,重點在於如何評估、處遇介入及運用資源。當專業人員需要有能力評估在處遇系統中加入哪些資源,以協助患者個人系統的適應或改變,進而取得合適的精神醫療專業服務。例如經濟補助、職業訓練都是元素之一,使憂鬱症患者有能力開始自我支持、減輕家庭負擔,這也會造成個人系統及家庭系統的改變,不因經濟問題而抗拒就醫。

面對需求時,憂鬱症患者容易因為疾病、貧窮、功能、有限的經驗、缺乏訊息、缺乏社會支持,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資源、方法因應。專業人員要以憂鬱症患者及其家庭多元需求出發,評估家庭處遇評估面向時包括家庭現況、成員關係、家庭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家庭系統評估等。家庭現況涵蓋心理疾病、生理、共病、老化、嚴重認知障礙、混亂依附性、自殺、自傷等。成員關係應分析親子關係、手足關係、配偶關係、實際照顧者之間關係、訊息溝通等。家庭解決問題能力包括自我照顧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資源使用能力、情緒管理表現、生活照顧態度等。家庭系統評估則要含納家庭氣氛、居住環境、外部支持-親屬支持、外部支持-人際/社區支持、.經濟、正向信念等。討論個人疾病症狀、以及家庭系統中的結構/角色、功能、權力、次系統、結盟/聯盟、溝通/互動迴圈、共生與分化、開放/封閉、規則界線、三角關係等。

憂鬱症患者在脈絡中與不同系統碰撞,有時會出現創傷反應,需要被評估的共同症狀:再次經歷、逃避或麻木過度警覺以及複雜創傷。如果服務對象是兒少,蒐集資訊的來源必須含兒少及照顧者,評估保護因子及風險因子,以規劃處遇方案,連結適當的資源提供服務。評估保護因子及風險因子的分類如表1:

表1 保護因子及風險因子評估

  風險因子 保護因子
共同性 精神病史(包含家族精神病史)、童年逆境、創傷經驗及嚴重程度、創傷事件中經歷情緒高漲和解離的過程 社會經濟優勢、氣質隨和、 智力較高
兒童及少年 父母的痛苦程度、親子及家庭依附較差 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應技巧(自我調節)、 關懷與支持
成人 年齡較小、社會經濟地位低、教育的缺失、智力低下、缺乏社會支持 內控自律、自我概念及自我效能感較高、自我照顧、 社會支持
親密
伴侶
多重創傷經歷、精神疾病史、創傷程度嚴重或伴隨外傷、關係品質低落 社會支持、高自尊、積極的因應 策略、健康的身心狀態和關係
手足
關係
居住在高風險社區、嚴厲且不一致的養育方式、額外的家庭壓力 父母婚姻衝突、父母憂鬱、家庭 缺乏凝聚和溝通 與年長的兄弟姐妹關係親密、積極的親子關係和養育方式、良好 的婚姻互動
代間
關係
家族精神病史、縱容對女性的暴力、重男輕女、僵化的婚姻角色 藥物濫用、文化習俗、長期資源困乏、父母人際社交關係不佳 穩固的社會連結、與原生家庭分化、覺察反思的能力強烈的種族和文化認同、身分認同、和父母社區成員有正向積極關係

社會安全網(以下簡稱社安網)計畫建構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構築跨體系的服務網絡資源來共同支持家庭。社安網第二期架構包括補強精神衛生體系,以提升精神疾病之預防與治療。以憂鬱症患者需求及風險評估為要,結合社會安全網的「以家庭為中心」服務理念,以當事人與家庭為核心,關注特殊需求憂鬱症患者與其家庭所面臨的困境,以疾病照護、福利身分、保護身分、脆弱處境等分類分流,擬定具體和個別化的處遇計畫,深化服務。


圖1:社安網整合策略與服務內容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等(2021) 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110-114 年),行政院 110 年 7 月 29 日院臺衛字第 1100180390 號函核定本

經需求及風險評估後,依循強化社安網跨體系多機構分級分工架構(林萬億,2023),串聯資源網絡,以降低因特殊需求而造成的適應問題。如憂鬱症患者經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評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當生活面臨多重且複雜的問題,無法處理或善用資源,需要運用不同的專業資源協助解決其問題者,可尋求各縣市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中心協助。中心社工員會評估憂鬱症身障者問題、需求與資源網絡,分級提供服務,擬定照顧計畫及連結適切之福利服務資源、追蹤該連結資源的服務確實性及維護品質,提供更多元的服務。並提供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強化家庭復原力,增進家庭社會支持網絡。

就個人及家庭而言,社安網是經評估後,規劃並整合在地跨域資源,提供跨領域、跨專業的團隊服務,以因應在各種情況下因個人和背景條件而有所不同的憂鬱症照護適應之進程。

參考文獻

  1. 林萬億(2023).社會安全網的跨體系多機構分級分工架構.社區發展季刊,181。
  2. 衛生福利部等,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110-114 年),2021年,行政院 110 年 7 月 29 日院臺衛字第 1100180390 號函核定本
  3. Chang, T. Y., Liao, S. C., Chang, C. M., Wu, C. S., Huang, W. L., Hwang, J. J., & Hsu, C. C. (2022). Barriers to depression car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Taiwan's universal healthcare system.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26, 100501.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2.100501
  4. Lim, G. Y., Tam, W. W., Lu, Y., Ho, C. S., Zhang, M. W., & Ho, R. C. (2018).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the Community from 30 Countries between 1994 and 2014. Scientific reports, 8(1), 286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8-21243-x
  5. Goodwin, R. D., Dierker, L. C., Wu, M., Galea, S., Hoven, C. W., & Weinberger, A. H. (2022). Trends in U.S. Depression Prevalence From 2015 to 2020: The Widening Treatment Gap.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63(5), 726–733. https://doi.org/10.1016/j.amepre.2022.05.014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