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協助癌症病童父母揮別憂鬱


作者:林芳如

林芳如
小兒血液腫瘤病房護理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

依據癌症登記資料,每年十八歲以下兒童被診斷為惡性腫瘤約 450 人,每年約每一萬名兒童會有一名新發病,而隨著兒童癌症的診斷、治療與照護的進步,兒童期癌症治療成效由三十年前五年存活率 20%,至今已超過 70%,甚至某些癌症已超過 90%[1]。雖然醫療進步讓病童存活率增加,然而病童因疾病及接受相關的醫療處置,會經歷各種不適症狀,包括發燒、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憊等不適或因其他併發症,導致治療延遲或中止治療、身體功能受損及生活品質,甚至也造成家庭成員的生活品質受到影響[2]。

當病童住院接受治療時,擔任主要照顧者角色以父母占多數 95%以上(其中母親占 98%),詢問照顧者最近一週感覺到的情緒壓力程度(0 無壓力~10 壓力最大)≧4 分(表示呈現中度壓力以上)則占 80%以上,與國外 Rahmanie 等學者[3]的研究相符合,其研究結果癌症兒童的父母罹患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焦慮(61%)與憂鬱(48%)。且在診斷後第一年父母最為痛苦之外,在確立診斷後 2.5 年內父母的焦慮和抑鬱程度仍然很高[4]。其壓力來源多為病童的情緒困擾、醫療決策、家庭支持、經濟…等,照顧者常常呈現緊繃狀態、望著孩子呈現失神狀態、默默流淚或嘆氣、食慾變差、失眠、疲憊、疼痛…等,照顧者常常說:

---「他這麼小,要打化療,他身體受得了嗎?以後他長大會受到影響嗎?真的對不起他,讓他小小年紀受苦了」
---「他昨天又發燒,已經燒好幾天了,我已經好幾個晚上都沒辦法睡,我在想是不是我那裏沒有注意到,才讓他感染?」
---「他最近開始吃類固醇,脾氣變得很差,只要不順他的心,就開始大吼大叫、大哭,而且皮膚變很差一直抓,很怕他把 Port-A(人工血管)給扯掉」
---「我們出院回家也是很忙,我一直在煮開水,燙餐具,外出也很麻煩,要帶足夠的水,免得喝到不乾淨的水被感染」
---「現在每個月來住院三天,但是前前後後七天,我都不知道我怎麼過? 我每個月的這段時間都在空白的,每次去門診看報告,壓力非常大」
---「好像抱著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爆炸」
---「我看到電視上說現在有新的治療方法,這個效果好不好?但是要很多錢,我家沒有錢,怎麼辦? …我和我先生說好要跟公婆借錢或著拿房子去抵押來救他…」

兒童癌症以常見的白血病為例,常規治療必須花費 2.5~3 年的時間,癌症治療對病童與照顧者都是一段漫長時間。對照顧者而言,無論是醫院與醫療人員討論癌症治療與接收治療結果訊息、返家照顧、返校讀書或整個療程結束,都處於高壓力狀態,可能比病童本身承受的壓力還高,甚至因此罹患創傷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焦慮症或憂鬱症而都不自覺,且可能其他家庭成員都忽略照顧者的壓力,而如果照顧者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或調適,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且影響其病童照顧及家庭正常功能,病童與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變差[3,5],因此在照護病童之外,我們也需要適時向照顧者伸出援手[6,7]:

  1. 提供有關病童疾病治療資訊:清楚解釋照顧者所關切的問題,主動提供有關病童預後及結果的相關訊息,必要時團隊與照顧者及其家屬舉行家庭會議,清楚提供有關病童疾病治療訊息,讓家屬共同討論病童治療決策並一起面對困難。
  2. 肯定照顧者的能力:醫療人員指導照顧者有關病童癌症副作用的觀察及照護,並給予其正向回饋,增加其自信心。
  3. 主動尋求幫助並接受幫助:鼓勵向家人或朋友尋求幫助,如協助照顧家中其他孩子日常生活或上學、整理家務或交換照顧工作等。指導照顧者接受他人提供幫助與支持,並非自己缺乏照顧病童能力或軟弱的表現。
  4. 增加照顧者支持系統:介紹有相同經驗的兒癌家庭,彼此情緒支持及照顧經驗分享。照會社工師給予有關經濟的協助。兒科病童正值學習階段,需給予病童相關學習上協助與支援,如床邊教師、在家教育、返校安排等。
  5. 照顧者需學習規劃自己與朋友或家人相處時光:癌症可視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較長的時間照護,長久下來照顧者容易「過勞」、「與世隔絕」。照顧者學習安排喘息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可以放鬆,如與朋友喝下午茶咖啡、聽音樂會、輕度體力活動(如散步、瑜珈或跳舞)、按摩…等。建議與家庭成員輪流照護病童,共同分擔壓力或住院期間申請看護一同照護。
  6. 參與有關心理教育措施(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PEI)、心理社會介入措施(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PSI)、正念減壓療法…等工作坊:此為提供照顧者有關訊息給予與接收、問題討論與解決、調適技巧的訓練、情感表達和社會支持治療的措施,讓照顧者有能力調適壓力。
  7. 建議就醫治療:若照顧者無法紓解負面情緒或身心受影響時,可向家醫科、心理師、精神科等尋求協助,透過諮商與輔導以減輕不適症狀與負向情緒。

參考文獻

  1. 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2023).2021 年度報告
    http://tpog.ccfroc.org.tw/upload/files/兒癌2021年度報告.pdf
  2. Sung, L., Miller, T. P., & Phillips, R. (2020). Improving symptom control and reducing toxicities for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Hematology, 2020(1), 280-286. https://doi.org/10.1182/hematology.2020000114
  3. Rahmani, A., Azadi A., Pakpour, V., Faghani, S., & Afsari, E.A. (2018).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among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Indian Journal of Palliative Care, 24(1), 82-85. https://doi.org/10.4103/IJPC.IJPC_141_17
  4. Norberg, A .L., & Boman, K. K. (2008). Parent distress in childhood cancer: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cta Oncologica, 47 (2), 267-274. https://doi.org/ 0.1080/02841860701558773
  5. Mess, E., Misiąg, W., Klaszczyk, T., & Kryś, K. (2022).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1(19), 5670-5683.https://doi.org/10.3390/jcm11195670
  6. Eche, I. J., Yusufov, M., Isibor, D. A., & Wolfe, J. (2021).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tic evaluation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with an exploratory focus on minority outcomes. Pediatric Blood & Cancer, 68(12), e29328-e29345.https://doi.org/10.1002/pbc.29328
  7. Koumarianou, A., Symeonidi, A. E., Kattamis, A., Linardatou, K., Chrousos, G. P., & Darviri, C. (2021). A review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 Palliative & Supportive Care, 19(1), 103-118.https://doi.org/10.1017/S1478951520000449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