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校園心理健康促進精進策略--尊重和強化腦心智功能


作者:郭乃文

郭乃文
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會理事長

過去談到校園,可能直接聊的是升學率和學業成就,但今日腦心智健康已然成為顯學議題。許多傳奇性且爭議性的歷史人物(比如:奧本海默),或許優秀且才華雙全,但算是腦心智功能良好嗎?? 過去沒有足夠的資料來描述其情緒困擾或給予協助,但近年來腦心智科學提供非常多元豐富踏實的證據,已經在後天教養和教育上提出相當多的建議。使運用神經心理學知識所建構的教育內涵更接近人類心靈的理解度與敬重性;有具體實踐方針的教育改革,才能對兒童與青少年開展有重點、可依序達成的心理健康校園。

生活和生命的挑戰無所不在,但腦心智科學讓世人明白『大腦不知道它不會的事,大腦也做不出它不會的事』,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地放入『健康心腦素質」的內涵,才是對得起年輕人的教育規格。以下個人依據腦心智開展提出重要的三要點,也藉此清整幾個常見的教育迷思:

腦心智功能發展比身體其他生理系統更強調腦部既有條件與即時環境累積的互動經驗,而這即時經驗可再形成新的記憶變成既有條件來影響未來。可見,沒有幾歲定終生的議題,僅有個體當下如何運用其記憶與思辯能力來表現出其『最佳行為」和『累積最理想狀態」的能力,才是幸福腦的素質能量。因此,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功能是帶領學習對挫折的體會(心情納接與改變)和建構新計畫(行為抑制和彈性);面對失敗和壓力時,最能展現腦心智功能的精髓。這要點比起過去慣用的教育方式,我們需要區辨: 檢討失敗點的技巧、比較個人一時得失、外歸因或責備他人功過等,都須更小心不引發混亂情緒、減低動機、衝動行為反應、人際疏離的後果,切記一切經驗都有累積的作用。

腦心智功能的運作核心具有主體性和自我內在發生的歷程。大腦是分析和整理訊息的單位,不像是感官(器官)這樣簡單:眼睛用來看、耳朵用來聽就可以,大腦是看到資料、聽到資料後,我(這個主體)會認為是甚麼?解釋成什麼、怎麼想、又怎麼做? 因此,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功能是創造機會讓他表達和反應出自己用腦整理過的自我想法。與過去教育方式的相區辨,像是直接給予答案、要求行為而不給理由、以為已經講過了很多次、討厭他自有意見和想法等,都會大大減少當事人熟悉和運作自己腦心智功能的機會,都不能算是真的教育。

運用三級預防架構來建構「優展腦心智」校園的內涵是可以做到的,雖然必須挑戰過去很多舊規矩,但人類天生的生理腦具有極高的修改力(可塑性),本來就是可培養出韌性心理腦的基質啊! 首先,要了解生理腦是同時具備修改力和維護力(引起固著和自動化行為)的,可以兩種方向都運行。接著,因為大多數成年人都比較擅長維護自己不改而長於期待他人修改,所以要建立一個人對自己『改與不改」的警覺心和面對能力。當教育工作者(成人)這方面的自我敏感度增加,自然逐漸能對年輕族群展現出自我修改的企圖和可做到的行為,而校園自然就變得友善、也能瀰漫著相互欣賞的尊貴感。這些可發生許多層次:(1)校園環境設計引發覺察和情緒成熟;(2)教職員工多種身分的相互回饋;(3)校園制度的反省與執行者的自覺;(4)校園行政系統的自我監控;(5)全面強化對「少年群」的真實尊重;(6)所有關係者(如家長與校園鄰居等)的相互信任與學會適度等待成長。

最後,雖然腦科學指出大腦成長有關卡和敏感期,但是也同時指出大腦擁有時時刻刻在改變的自然狀態,善多理解與運用腦心智功能,在教育現場不只能提供指南針、也提供動力,讓生命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Lynn Meltzer(2018). Executive Function in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 Guilford Press.
  2. 郭乃文(2008).前額葉學校。台南。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