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青少年憂鬱症的早期覺察


作者:李佳蓉

李佳蓉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國際研究顯示,青少年期就出現重鬱症的個案,有2至4倍的機率至成年期還會有持續的憂鬱症狀;此外,有重鬱症病史的青少年,平均第一次出現鬱期的年齡為14歲,也就是早在國中時期,就可能顯現出需要處理的憂鬱症狀。如果沒有適當的介入青少年的憂鬱症狀,會導致青少年情緒發展、學業、家庭以及社交等多層面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有時候可以很深遠或是很毀滅性的[1、2]。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場域,所以學校人員的敏感度是早期青少年憂鬱症介入的重要因子,而了解青少年可能有的憂鬱症狀與高危險因子是最能快速讓學校人員增加敏感度的方法之一。DSM-5(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診斷準則中,詳列了關於憂鬱症的九項症狀,其中包含了主觀報告或是客觀觀察的憂鬱情緒、對於活動失去愉悅感、疲倦、情緒激動或遲緩、食慾及睡眠改變、感到無價值感或罪惡感、思考能力或專注力改變、具自殺相關的意念或舉動。發生在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其實與成年人族群類似,但需要再外加幾項重要的徵兆,包含情緒易怒、焦慮、專注力變差、身體化症狀,例如胃痛、頭痛,而前述的情緒易怒,也可能會用攻擊或是霸凌的行為表現出來。

當青少年無法主觀陳述感受時,客觀觀察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社交層面,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可能會表現出社交退縮,不願意親近朋友或家人,提及負面的自我感受,自我照顧能力及衛生狀態變差,穿著不太合宜的衣服或無法參與過往可以勝任的活動;在學業層面,憂鬱的學生可能無法專注在課業或是工作實習上,導致成績一落千丈,他們也可能變得特別容易挫折或是有拒學/逃學的表現。同樣的,在家庭生活的部分,青少年們也會面臨到因為憂鬱而產生的退縮或是易怒的狀態,跟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們相處出了狀況,這樣多層面的影響,也可能讓青少年們因為憂鬱帶來後續的不良行為,例如酒精或是其他違法物質的成癮。

除了上述的客觀觀察之外,了解青少年憂鬱的高危險因子也可以讓學校人員對於高風險的青少年族群們有較高的警覺度。這些高危險因子包含了擁有負面自我形象相關的議題,如肥胖、同儕相處差、受到長期霸凌或學業困難;曾為暴力受害者或目擊者;有其他心理健康疾病,如飲食疾患,焦慮症;有持續疼痛或是慢性的心理疾病,如癌症,糖尿病或是氣喘;具某些人格特質,如低自尊,過分依賴或悲觀;有憂鬱相關的家族病史或是家庭問題,以及近期的重大壓力事件,如父母離異或是重要他人的離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危險因子可協助老師們提高警覺,但要留意並非篩選或是標籤青少年有憂鬱症的工具,換句話說,擁有這些危險因子的青少年不一定會有憂鬱症,沒有上述因子的青少年也可能會有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存在。

青少年期尚處於情緒發展的階段,有時候甚至自己也無法覺察已經存在的情緒問題,常需要外人的協助。校園是青少年生活學習及社交的重要場所,絕大部分有憂鬱症的兒童或青少年,在校園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可以辨別的憂鬱症狀,因此,學校一直是青少年憂鬱防治的重點場域。如果有上述提及的憂鬱症相關徵兆及高危險因子,學校人員可再多觀察青少年的情緒,並適時的關心及轉介,一起成為青少年憂鬱症防治的重要他人。

參考文獻

  1. Crowe, M., Ward, N., Dunnachie, B., & Roberts, M. (2006).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15(1), 10–18.
  2. Lenz, K., Coderre, K., & Watanabe, M. D. (2009). Overview of depression and its manage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ormulary, 44(6).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