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老人憂鬱遠高於失智(2009/4/5聯合報)

  • 發佈日期:2009-07-06
  • 活動日期:-0-0

  憂鬱症是晚年快樂生活的殺手之一,跟成年人憂鬱症相比,老年憂鬱症更常「偽裝」成身體病痛出現,往往被家人誤認的老化的正常現象,延誤就醫。

失智1%-4% 憂鬱12%-20%
  研究資料顯示,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得失智症之比率約在1%至4%之間,得憂鬱症的比率卻高達12%至20%。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所長賴德仁說,老人憂鬱症比成人憂鬱症有較多的身體症狀跟抱怨,還經常同時有認知障礙及較高的自殺率。

情緒低落 合併身體病痛
  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黃正平說,罹患憂鬱症的老年女性,情緒低落較明顯,老年男性往往認為憂鬱是懦弱的表現,除了對外界事物提不起勁,還常合併對身體症狀的抱怨,像是頭痛、沒胃口、沒氣力、全身痠痛等,還可能懷疑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
  「老人家難免有病痛,也比較敏感,但憂鬱症患者,身體症狀跟病理變化不成比例,甚至找不出原因。」黃正平說,有些患者的疼痛還會「到處遊走」,時而變得嚴重。

互相影響 導致認知退化
  病痛跟憂鬱症也會互相影響,黃正平說,生病的老人不只較易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也可能讓原有的疾病惡化。像慢性關節炎患者,因憂鬱症作祟,而覺得關節更加疼痛。
  老年憂鬱症若遭忽視,沒正確診斷,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認知退化,甚至被誤診為失智症。

憂鬱因子 常是失智前兆
  「老年憂鬱症患者可能同時有認知障礙,跟失智症症狀相似。」賴德仁說,憂鬱症常是失智症早期症狀,或未來罹患施志的危險因子。
  儘管老年憂鬱症、失智症有時不易區分,但賴德仁說,兩者間仍可找出相異處,像醫師問問題時,憂鬱症患者往往不願意回答,失智症患者通常會努力回應,但要不是答錯,就是亂答一通。

抗憂鬱劑 有助區分病症
  另外,抗憂鬱劑也有助於區分診斷老人家究竟罹患的是失智症或憂鬱症。賴德仁說,經過治療,若老人家的憂鬱及認知症狀都獲得緩解,就是罹患憂鬱症;如果只有憂鬱症狀獲得改善,認知症狀卻沒進展,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
  賴德仁提醒,有些上了年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雖未出現中風症狀,卻可能因腦部小血管梗塞,而有憂鬱症狀,這就是「血管性憂鬱症」。此症在治療上,除了給予憂鬱劑外,還要積極治療心血管疾病。

北市高齡心理門診一對一免費諮詢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心理諮商需求漸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人愛院區即起設立「高齡社會心理門診」,由專業社工師免費提供一對一諮詢。
  對於長者心情健康、與家人關係、社會資源運用等,透過相關評估量表,了解高齡者心理與社會狀況,進而協助與陪伴高齡者追求較高品質老年生活。
  高齡社會心理門診免收費用,民眾可自行掛號或由醫師轉診,即可接受專業評估諮詢,北市65歲以上銀髮族可多多利用。(中央社)

用藥須知
ㄧ堆副作用 你可能吃錯藥
  黃正平說,臨床治療上,不少老人家擔心吃抗憂鬱劑可能上癮,對藥物心生排拒,輕度憂鬱症惡化成重度憂鬱。還有患者服藥後出現「偽副作用」,把身體種種不適,一古腦兒怪罪到藥物上。
三環抗憂鬱劑:副作用較多,像是口乾、便秘、心跳加快、尿液滯留等,上了年紀的人較不適合使用。
千憂解:這類新型抗憂鬱劑,可以增加體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濃度,對心臟、血壓的影響也比較不大,也有助於減輕患者身體疼痛,老人家接受度相對較高。
  除了挑選藥物,賴德仁說,由於老人家生理狀況衰退,代謝能力較差,對副作用更敏感,剛開始治療,須先減半劑量,再慢慢增加。他還提醒,不少老人家患有慢性病,就診時,家人別忘了把老人家的藥單帶到診間,與醫師討論,避免藥物交互作用,「連老人家吃的保健食品、電台藥,都要告知醫師」。

老人憂鬱症狀況
家中老人有以下症狀,長期有頭痛、下被痛等身體疼痛,且合併情緒困擾,應尋求精神科診治:
45歲以後發病的焦慮、慮病症
超過一年的哀傷反應
明顯無助、無望、無用感
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老年酒飲或藥癮患者
某些疾病如中風及癌症等。
資料提供/老年醫學會理事長黃正平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