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人工智慧於抗憂鬱藥物治療的應用


作者:吳其炘

吳其炘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研究中心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展,機器學習模型能夠處理更複雜的資料,做出更準確的預測。資訊科技正可運用在精準醫療 (precision medicine)。傳統上,疾病的治療建立在臨床試驗上,找出有效的療法,並制定讓疾病的標準化的治療,這種醫學模式稱為one-size-fit-all medicine。然而不同的人,對於藥物是不一樣的;雖然有些人會有好的療效,但另一些人確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因此精準醫學就是希望能夠依據每個人獨有的特徵,找出最佳的療法。雖然精準醫療的理想宏大,實踐上確是相當的困難。過去往往受限於參與臨床試驗人數的太少,無法進一步的分析什麼樣的特質會影響療效。然而隨著醫療大數據累積愈來愈多的資料,諸如健保資料庫、人體生物資料庫等,精準醫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要達到精準醫療,有兩個目標:


  在抗憂鬱藥於憂鬱症療效的預測上,可以從最近的一篇統合分析看出目前的進展 (Sajjadian et al., 2021)。該分析收錄59個研究,發現參與人數較少的研究(<100人),其預測效果較佳,準確度(accuracy)達0.75;然而參與人數大於100人的研究,其預測準確度反而較差,僅 0.63。過去認為樣本愈大,機械學習模型的訓練效果愈好;但這個統合分析呈現結果恰好相反;可能的解釋是小樣本研究,其個案的同質性較高,所以預測結果較好;而在大樣本異質性高的樣本,預測效果仍然不佳。這個結果顯示目前在療效預測模型,容易受到樣本特質的影響,準確度也未達理想。另外,對於藥物療效修正因子的研究仍然很少,僅有少數的研究針對不同藥物,建立不同的預測模型,並進行比較。

人工智慧應用於憂鬱症之難題

  另一方面,雖然人工智慧應用於憂鬱症精準醫療的研究愈來愈多,臨床上仍然有許多疑慮。如果預測失準,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最近一篇研究(Jacobs et al., 2021)利用網路問卷,看人工智慧選藥建議,對於醫師處方藥物行為的影響。該研究邀請220位精神科醫師針對不同患者的臨床特質,選出最適合的抗憂鬱藥物。每個受試者需要回答17題;開始的5題由醫師自行選藥,後面12題則是加上人工智慧的建議,但其中有8題是正確的建議,4題是錯誤的建議;如果這後面12題,完全遵照人工智慧的建議來選藥,其正確率為0.67。研究結果發現,精神科醫師前5題自行選藥的正確率為0.36; 在人工智慧正確的建議下,正確率為0.38,與自行選藥並無統計上的差異。但在人工智慧錯誤的建議下,正確率僅0.30,達統計顯著差異。這個研究一方面質疑了人工智慧選藥建議在臨床上用處,並無法提高醫師選擇正確藥物的機率;如果給了錯誤的建議,反而會增加醫師選錯藥物的機會。另外,這研究詢問受試者是否熟悉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結果發現回答很熟悉者,僅有5%的題目是選擇人工智慧所建議的藥物;相反的,回答很不熟悉者,有35%的題目遵照人工智慧建議。可見,當前臨床醫師還不信任人工智慧選藥的建議,自認愈熟悉機械學習與人工智慧理論者,愈不信任。

  從上述幾個研究的例子來看,人工智慧在抗憂鬱藥的精準治療上,仍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也尚未得到臨床醫師的信任。然而,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發展日新月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實踐精準醫療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Jacobs, M., Pradier, M. F., McCoy, T. H., Perlis, R. H., Doshi-Velez, F. & Gajos, K. Z. (2021). How machine-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influence clinician treatment selections: the example of antidepressant selection.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1, 1-9.
  2. Sajjadian, M., Lam, R. W., Milev, R., Rotzinger, S., Frey, B. N., Soares, C. N., Parikh, S. V., Foster, J. A., Turecki, G. & Müller, D. J. (2021). Machine learning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 treatment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10.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