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COVID-19疫情下醫事人員心理狀態調查初步結果


作者:林彥鋒、陳為堅

林彥鋒醫師/陳為堅教授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前言

  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世界爆發,疫情的壓力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不論是參與疫情控制與治療的醫護人員、本身或周遭親友曾染疫者、或是其他一般民眾,在疫情之下都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焦慮、失眠、恐慌等困擾;也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長期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自殺意念或企圖等。

  根據一項使用66個研究結果、共221,970名參與者的統合分析發現,疫情期間大眾的憂鬱 (31.4%)、焦慮 (31.9%)、苦惱 (41.1%)、和失眠 (37.9%) 等狀況都較過去的盛行率調查結果明顯上升;而其中感染COVID-19者、非感染 COVID-19但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在疫情中受隔離者,比其他族群有較高的憂鬱和焦慮的風險 (Wu et al., 2021)。針對染疫者的心理健康,一項集合了147個相關研究的統合分析發現,在感染者當中23.0%會出現憂鬱、15.9%有焦慮的精神狀況 (Rogers et al., 2021)。研究發現,社交距離和隔離政策、社會瀰漫的焦慮感、失業和經濟困難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民眾精神健康的困擾。

  台灣相較於世界上其他國家,雖然疫情較為和緩,疫情仍對民眾生活帶來巨大改變,也影響大眾的精神健康。高雄醫學大學顏正芳教授與柯乃熒教授團隊,在2020年針對1,954位成年人所做的網路調查發現,19.3%的受訪者自覺其心理健康狀況在疫情中變得不佳,最明顯的是焦慮度提升了,而其中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較輕、感受到社會支持度較低、感受COVID-19所帶來的傷害較高者 (Ko et al., 2020)。此外,調查結果也發現,民眾的心理健康狀態與其接收關於COVID-19的訊息來源有顯著相關:當多數訊息來自網路時,對心理健康有負面的影響;相反地,如果民眾多從醫療人員接收到COVID-19訊息,心理健康狀態則較佳。

  根據國外統計結果,比起一般民眾,第一線醫療人員在疫情中感受較高程度的苦惱和失眠 (Wu et al., 2021);而在醫療單位中,醫療團隊的焦慮程度明顯高於行政團隊。也有研究顯示在疫情爆發期間,醫療人員的焦慮程度明顯高於非疫情爆發期間 (da Silva Neto et al., 2021)。高醫顏教授和柯教授的網路調查則發現,醫療人員接受正式的COVID-19病因和醫療課程,和其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有顯著正關聯 (Ko et al., 2021)。

疫情下醫事人員心理狀態調查暨國際合作計畫(美國)

  為了進一步瞭解醫療從業人員及醫療照護工作同仁身處第一線抗疫,冒著個人風險肩負重任,對抗COVID-19 之心理影響,從研究中去學習如何找出其需求,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與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同執行「疫情下醫事人員心理狀態調查暨國際合作計畫(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health care provider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tudy)」。本計畫是與美國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University、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團隊所進行的跨國合作。由於紐約地區在2020年4月與2021年1月曾經歷過兩次疫情大爆發,因此美國研究團隊選擇在兩波疫情爆發後,分別進行對醫療人員的精神健康調查,希望能找出影響醫療人員心理健康狀態的相關因素。根據其資料分析結果顯示,醫療人員自身曾染疫並出現症狀、以及必須從事原本較不熟悉的醫療業務,對精神健康狀態有明顯的負面影響。此外,當必須面臨病患分流的決策時(亦即判斷病患是否適合收治、或返家休養、或放棄治療),醫療人員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與苦惱,尤其當病患分流準則和自身的價值觀並不相符時,醫療人員會因此感到痛苦。其他對醫療人員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的因素還包括:比平時較長的工時、有親友死於COVID-19、防護裝置與其他醫療器材的不足等。


疫情下醫事人員心理狀態調查暨國際合作計畫(台灣)

  由於台灣的疫情控制狀況與嚴重程度和美國大為不同,因此美方研究團隊邀請我們加入,作為對照與比較。我們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陽明、仁愛及和平等4個院區,進行員工問卷調查,共計有1034位員工參與,其中有1012位完成問卷,22位部分完成。問卷內容包含基本資料、從業人員問卷、及心理健康問卷三大部分。資料收集時間從2021年3月到10月,橫跨國內社區疫情爆發階段。依據台北都會區在2021年5月15日進入3級警戒為切點,分為社區疫情前及疫情後進行兩組比較。疫情前共有599位(57.9%)參與問卷調查,疫情後435位(42.1%),職業別以護理師/護士所占比例最多(66.9%),醫師(6.61%)。受試者中共有488位員工曾在工作上接觸確診者,並且集中於疫情爆發後(62.3%)。社區疫情爆發後,有14.3%的員工曾經歷個人防護用具(如N95口罩)缺乏的問題,顯著高於疫情前 (p = 0.023);社區疫情後有87.3%的員工進行過COVID-19的檢測,顯著高於疫情前,但其中只有1.59%確診為陽性,顯著低於社區疫情前 (p = 0.029)。社區疫情前後,醫療人員接種COVID-19疫苗的意願也從37.8%大幅提升為96.8%。在社區流行之後,醫療人員認為自身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及人際關係都受到明顯影響,其中以心理健康問題最為嚴重。社區疫情後,感到緊張、焦慮或不安的員工比例顯著高於疫情前,並明顯對平常喜歡做的事失去興趣,憤怒或壓力感也顯著較疫情前高 (以上各項比較皆達 p<0.001)。我們亦針對受試者進行了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 (PSQI)、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 (CESD)、與焦慮自我評估量表 (GAD-7),其中在社區疫情後,睡眠品質量表的分數顯著下降 (p=0.002),而憂鬱與焦慮量表的分數整體而言雖有上升,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以上是目前初步的分析結果,更進一步的完整分析仍進行中。


結語

  在疫情之下,醫療人員首當其衝,除了業務量暴增、工作模式也有很大改變,加上工作環境暴露於較高風險之下,甚至還會面臨外界對醫療人員的排斥與害怕。不論是國外的資料,或是我們的本土調查結果,都顯示醫療人員的心理健康收到疫情明顯的衝擊;希望能透過相關的數據分析,找出影響醫療人員心理健康變化的風險因子,進一步發展出有效的預防策略與關懷方案、提供醫療人員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與職場環境。唯有照顧好替民眾健康把關的醫療人員,也才能更加保障大眾的健康,平安渡過COVID-19大流行。

參考文獻

  1. Wu, et al. J Affect Disord 2021;281:91-8. doi:10.1016/j.jad.2020.11.117.
  2. Rogers, 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1;92:932-41. doi:10.1136/jnnp-2021-326405.
  3. Ko, et al.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87 (2020) 153–154
  4. da Silva Neto, et al.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104 (2021) 110062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