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因新冠肺炎隔離所帶來的孤寂感


作者:林哲名醫師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副秘書長/基隆長庚精神科副科主任

前言

對於台灣的人民來說,這個月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說是震撼教育!本土案例的迅速蔓延,使全台已經進入三級警戒,學校停課,並且有多人隔離。因為社交距離的保持,更使得人與人的距離,越拉越大,是否人因為隔離產生的孤寂感有所增加嗎?其實,孤獨的短暫狀態,是提醒個人與他人重新提起聯繫的作用。如果不進行改變,這些感覺可能會持續並導致進一步的社會混亂和困擾。

寂寞的公共衛生問題

在冠狀病毒之前,寂寞就已經成為公共衛生問題,因為它普遍存在並且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相關。全國調查發現,35%的45歲及以上成年人感到孤獨;43%的60歲以上的成年人至少在「某些時候」感到孤獨;年輕人也不能免除於孤獨感的,有研究表明年輕人的患病率最高。因此,孤獨絕不限於老年。然而,孤獨感越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越差。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孤獨者的孤獨感,尤其是感知到缺乏親密關係,與單獨生活的老年人的全因死亡率增加18%有關。其他人發現孤獨與慢性病有關,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中風以及認知下降。孤獨還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孤獨感對健康的影響可與其他不良健康後果的常見行為危險因素(例如吸煙)相提並論。


COVID-19下的孤寂感研究

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情況下,鑑於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受到限制,與其他人重新建立聯繫可能特別困難。這些甚至短暫的孤獨感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如果由於採取限制性措施以遏制病毒的傳播而使孤獨感增加,可能會產生意外的危險後果。其實這一切的一切,在去年的美國,都已經預演過一次了。

去年的美國心理學家 (American Psychologist)期刊裡面,剛好有這麼一篇研究;研究人員本來想調查全美孤寂感的盛行率,然而,在疫情突然的爆發之下,研究人員順勢地把研究發展成長期的追蹤,因此,第二個大規模調查,就是在去年三月美國總統宣佈「社交距離」並且要求老年人自我隔離,待在家裡的命令後,所做的孤寂感盛行率研究;第三個調查時間點,則是在四月末;因此可以比較隔離前後一般大眾的孤寂感,特別是不同年齡層。

結果有點出人意外的是,平均起來,隔離前後的孤寂感並沒有增加;相反的,大部分的人,感受到人與人的支持反而增加。對於老年人來說,雖然在隔離一開始,有些許的孤寂感增加,但是馬上就穩定下來,並且相較於年輕人,老人家的人與人支持感反而是最高的。這有點令人意外,因為大家可能覺得老人家,可能有行動不便,或是朋友圈比較減少的情況;但仔細想想,或許老人家經過時間的洗鍊,社交圈以及朋友的數目,已經產生重質不重量的演變,所擁有的人際互動,已經是最有效率且最重要的朋友,在危急時,更顯有意義。

重要注意是,個體差異可能存在。也就是說,有些人的孤獨感可能會大大增加,而另一些人的孤獨感可能會大大降低。即使在弱勢群體中,對COVID-19的孤獨反應也可能存在差異。老年人對當前危機的需求和應對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兩名老年人可能不會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回應。因此,至關重要的是要找出使特定個體處於危險中的因子(不僅僅是基於年齡),以確定何種因子干預最大,並有效處理之。

結論

孤寂的定義是期望的社會連結與感知的社會連結質量之間的脫節。因此個體有可能在一群人中仍感受到孤寂,或是雖為一個人但卻能感知到他人的連結與支持。這種聯繫的感覺不是社交接觸的數量而定,而是感受到的連結程度多寡而定。在科技發達的此時,能夠為我們隔離的朋友,達到排解孤寂,增加支持感的功效。在疫情嚴峻階段,為了公共安全須保持社交距離,但我們卻能透過新興科技的接觸,使人能感覺到「在一起」,即便是身體上的孤立,卻也能產生某些連結,有效助於抑制孤獨感。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