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編後語


作者:吳雅雯

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蘆洲開心生活診所精神科醫師與藝術治療師

在疫情的脈絡下,王仁邦醫師提出基層醫療在憂鬱症防治可以扮演的角色。包含促進憂鬱症患者的就醫,憂鬱症被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及憂鬱症被完整的治療。針對憂鬱症的多元病因,基層精神醫療提供了各類的治療模式,包括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心理諮商、rTMS(經顱磁刺激術)、營養醫學等,這些整合性的治療模式提高了憂鬱症的治療效果。從本期通訊作者群的執業場域,正好可以反映出近年來基層精神醫療的多元發展。比如王仁邦醫師於伯特利身心診所,引領包含精神分析取向等各種深度治療的堅實心理治療團隊。李政洋身心診所在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治療(EMDR)針對複雜性創傷解離治療的投入,於非語言的心理治療領域更涵括藝術治療與音樂治療。以及姚怡君醫師於天晴診所、在天母地區提供英文門診,並作為華人正念減壓訓練師資去延伸服務一般心理健康族群。

詹佳達醫師分享了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以「心情溫度計」,針對全臺進行情緒、自殺等相關議題的分層抽樣調查結果。也以體內的免疫風暴的機轉可能是新冠病毒造成中重症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來探討為何老年人或是憂鬱症患者感染後,會有較高的死亡率。最後並從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等三個面向,來探討如何促進憂鬱症長者的身心健康。從詹醫師於失能或是憂鬱長者的照顧者的支持系統的提示,可以感受到其對照顧者壓力分擔的關懷。

在疫情的集體社會環境壓力下,我們看到臨床上過去有個人創傷經驗的人,也容易被促發創傷反應。李政洋醫師從歐普拉與培理醫師(Bruce D. Perry)的共同著作出發,分享透過「你發生過什麼事」這樣的探詢,可以如何幫助每個人更加了解創傷經驗是如何塑造我們。這個過程可以允許症狀發生,並且不只是與創傷帶來的失落、也與收穫連結。這樣的治療不只是認知,也涵括了治療者與來談者身心共同「臨在」的歷程。

疫情的威脅作為一種集體的壓力與威脅,讓我們的神經系統反射性地啟動「戰、逃或僵住」的反應 (fight, flight or freeze)來進行自我保護。如果隨時處在「戰或逃」的備戰狀態,自律神經無法適時放鬆,人可能變得暴躁易怒;反之,若是持續卡在無法反應、「僵住」的凍結狀態,人可能漸漸感到無力、甚至失去希望。姚怡君醫師分享如何從身體覺察開始、回到當下,透過正念的暫停練習,來調節身心狀態。正念減壓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自我照顧,也是一種對自己與他人友愛的行動。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