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Covid-19疫情下憂鬱症長者與其照顧者之身心健康


作者:詹佳達

詹佳達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秘書長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暨培訓與教育委員會委員

  自從2019年底、新冠病毒從中國大陸武漢散佈全球以來,至今年(2022)七月底,全世界明文記載的感染人數已超過5億人,而死亡人數超過600萬。單以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而言,死亡人數已大幅超過一開始美國公共衛生體系所預估的20萬,目前甚至已達101萬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英語: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許多成員國在疫情大流行的第1年(2020年)所做的研究顯示,大部分成員國的國民在疫情肆虐之下、相較於疫情前,經歷憂鬱或是焦慮症狀人民的比例,大多比前1年上升至少百分之20以上。

  臺灣的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在每年7月中旬,都會針對全臺進行情緒、自殺等相關議題的分層抽樣調查,在公共衛生上的參考價值甚高。在情緒部分,這個抽樣調查所使用的工具是「心情溫度計」,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一旦心情溫度計的分數大於等於6分,受訪者很有可能正罹患一些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它在統計學上的信度和效度表現都很好。在疫情第1年的2020年,抽樣調查顯示全臺灣5.9%的人心情溫度計的分數大於等於6分,意即5.9%的臺灣人正受到情緒困擾,反而比前一年的8.3%低。而疫情第2年的2021年,5月底開始、臺灣雖然也經歷了疫情風暴,7月的抽樣調查則呈現6.0%,未比5.9%高出多少,凡此均顯現臺灣人民的韌性可嘉。同樣兩年的數據若只看65歲以上老年人,則百分比分別為3.4和5.6,都低過於全臺的比例,顯示台灣老年人有優於全體族群的心理健康素質。

  即便如此,一如大家所知,新冠疫情帶給世界所有老年人的衝擊、是排山倒海的大:年齡越高、中重症及死亡的比例就越高;年齡越大、打疫苗出現時序上相關之死亡的比例也越大。此外,即便打了疫苗,正為憂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疾患困擾的老年人,突破性感染的比例較高,而美國紐約的研究甚至顯示,憂鬱症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後,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

  為何老年人或是憂鬱症患者感染後,會有較高的死亡率呢?可能機轉為:新冠病毒造成中重症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造成了體內的免疫風暴,而要對抗這個免疫風暴,腎上腺皮質醇適度的分泌增加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在中重症病人重要的治療選項之一,便是施打類固醇。然而,在許多有慢性病甚至憂鬱症的老年人身上,腎上腺皮質醇本來就因為這些身體和情緒疾患而處在相對高的濃度中,造成反應器官、好比白血球,對腎上腺皮質醇或相似作用的類固醇反應鈍化。所以一旦被感染,白血球可能會源源不絕的生成大量的細胞激素,造成嚴重的免疫風暴,而促成死亡。

  另一方面,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呢?過去的社區研究告訴我們,三大因子:神經質特性(neuroticism)、發生於個體身上的重大壓力事件、發生於社會群體中的重大壓力事件,分別可以解釋30%的憂鬱症成因。所以,在新冠肺炎蔓延對這些年中,神經質特性較為明顯者,也就特別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出現憂鬱症;而原本即有焦慮症和憂鬱症的患者,病情也容易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惡化。

  所以,在這個疫情的大時代下,我們該怎麼樣去促進憂鬱症長者的身心健康呢?我們可以從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等面向,來進行介入:

生物方面:

  1. 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包括憂鬱症,要接受適當的治療,不要因為疫情而中斷。值得留意的是,若老人家以前經歷過許多大風大浪、一輩子都不曾出現過憂鬱症,卻在疫情當中開始出現憂鬱症狀,憂鬱症當然要列入診斷的考慮;但絕對也要留意,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也常常會合併出現焦慮或是憂鬱的症狀,而在疫情下開始浮現。此時務必趁早尋求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的評估及治療,以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
  2. 在身體狀況許可下,還是要考慮接受疫苗的注射,以減少持續社會孤立所帶來的情緒衝擊。很多合併焦慮憂鬱的老人家,害怕疫苗注射後出現的副作用。此時,先將憂鬱和焦慮治療到一個段落,並在接受注射前半小時適度使用低劑量的鎮定劑,會是一個很務實的選項。
  3. 若仍感染了新冠病毒,務必使用抗病毒藥,以減少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風險;沒有中重症出現,痊癒後的老人家自然也不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等等、讓人憂心的長新冠症狀。
  4. 規則的有氧運動對於情緒及夜眠的平穩,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研究指出,有氧運動能夠讓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製造增加,從而提高了神經元的新生作用、以及神經元彼此間連結的強化。所以就算戴著口罩,每天下午或傍晚時,還是應適度的進行快走等運動。

心理及社會方面:

  1. 研究指出,孤寂感和情緒憂鬱、甚至自殺,有很強的相關性;而在疫情下的社交互動減少,容易製造出更多的孤寂。所以,一如上述,疫苗還是建議要施打,以避免持續處在社交孤立的不利情境之中。家人定期的聚餐活動對於年輕人或許只是眾多生活的選項之一,但對於老人家,一頓全家和樂融融的幸福宴飲,是幸福感重要的來源。
  2. 社群軟體提供了獨特的人際連結模式,這在年輕人身上利弊參半,但近年來的許多研究顯示,適度的使用社群軟體對於老年人,不僅提高了認知功能的保存,更帶來了多層次的人際互動,從而增加了對生活的滿意度。所以,不管是「臉書(Meta)」或是Line群組,都可以鼓勵老年人學習使用,當然也得提醒他們、如何去辨別假訊息。
  3. 研究發現,花越多時間去關注疫情相關訊息,就越容易出現焦慮憂鬱症狀。臺灣的電視新聞媒體對於老年人,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而一長串的新聞臺,每天24小時放送相同的訊息,不管是在選舉期間、或是在疫情期間,對於日常活動有限的老年人,常會造成情緒失調。因此,協助老人家對於新聞收視適度的設限,就像幫助年輕人控制使用社群軟體的時間,一樣的重要!鼓勵老人家轉移注意力去從事別的活動,或是收看其他性質的節目,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失能或是憂鬱長者的照顧者,有許多研究證實他們承受著長期的沉重壓力,比同年齡層的其他人更容易罹患身心疾病、包括憂鬱症。而老人照顧老老人,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日常,他們身體本有的老年病痛,加上身為照顧者的壓力,苦上加苦。2015年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正是政府意識到高齡社會下照顧「照顧者」的急迫需求下的努力。政府持續提升著各縣市的長照服務量能,透過1966專線,各縣市長照中心可以派員到家中進行服務需求的評估,提供經濟或是照顧人力方面的協助。除此之外,照顧者又有哪些自助之道?

  研究顯示,最重要的莫過於壓力有人分擔,因此,照顧者與其他家人同住、有輪替幫手極為重要!家庭成員間若有分工困難等議題,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則可提供「家庭照顧協議」等專業協助。而登載於2021年「台灣醫學」上的《臺灣防疫「心」生活》一文中,臺大榮譽教授李明濱醫師提倡的「防疫抗壓五裝備」:充分睡眠、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創意休閒、放鬆技巧,不僅值得照顧者力行,仍身處疫情洪流下的我們每一個人,也宜落實在每日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1. WHO Coronavirus (COVID-19) Dashboard(2022). https://covid19.who.int/
  2. OECD (2021). Tackling the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the COVID-19 crisis: An integrated, whole-of-society response. OECD Policy Responses to Coronavirus (COVID-19), OECD Publishing, Paris.
  3. Nishimi, K., Neylan, T. C., Bertenthal, D., Seal, K. H., & O'Donovan, A. (2022). Association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With Incidence of SARS-CoV-2 Breakthrough Infection Among Vaccinated Adults. JAMA Network Oopen, 5(4), e227287.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7287
  4. Clouston, S. A., Luft, B. J., & Sun, E. (2021).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an analysis of 1375 patients admitted for COVID treatment. Scientific Reports, 11(1), 1-7.
  5. Grolli, R. E., Mingoti, M. E. D., Bertollo, A. G., Luzardo, A. R., Quevedo, J., Réus, G. Z., & Ignácio, Z. M. (2021). Impact of COVID-19 in the mental health in elderly: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updates. Molecular Neurobiology, 58(5), 1905-1916.
  6. Kendler, K. S., Kuhn, J., & Prescott, C. A. (2004).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neuroticism, sex,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the prediction of episodes of major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4), 631-636.
  7. Sepúlveda-Loyola, W., Rodríguez-Sánchez, I., Pérez-Rodríguez, P., Ganz, F., Torralba, R., Oliveira, D. V., & Rodríguez-Mañas, L. (2020). Impact of social isolation due to COVID-19 on health in older people: mental and physical effect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Health & Aging, 24(9), 938-947.
  8. 吳佳儀、李明濱、廖士程(2021).臺灣防疫「心」生活.台灣醫學,25(3),365-372。DOI:6320/FJM.202105_25(3).0008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