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Stand By You 情緒影像展:青年族群在健康促進方案的數位應用


作者:林家安

林家安
時習教育執行長

前言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Covid-19)使全球陷入恐慌:我國在防疫策略與相關作為為舉世所共睹,但民眾仍有程度不一的壓力反應,特別是青年族群因停學、失業、居家等緣故中斷過去社交支持的變化,其心理、經濟等壓力有賴社會共同解決。

  「Stand By You/憂」為青年自發性的社群,其理念與作為深受國、內外心理衛生議題組織啟發,在2021年以「情緒影像展」、「情緒石頭湯」、「海外衛教資訊中文化」等線上行動方案與台灣社區青年社群互動;具體作為包含七場線上聚會、五次衛教講座,並於策展期間有10,800以上線上觀展人次。

  當線上活動在疫情後成為時代的必然,Stand By You社群(下稱SBY)其創新行動方案實踐其正面影響力,透過不同方式的行動因應民眾的不同層次需求,並在重現當代對情緒議題所背負污名反思的同時,亦重新建構正確認知的教育使命。

方案執行內容

一、社會議題:污名及相關資源的匱乏

  近年,心理健康議題備受社會關注,但其實孤獨、憂鬱、及焦慮等各種情緒普遍存在每個現代人的心中,只是因為疫情的快速變化而浮出檯面。身心疾病亦然:國內各類精神疾病就醫人數持續增長,依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2019年國人因精神疾患就醫約280萬人[1]。然而,這只是精神科的就醫數字,不包括未曾確診的患者;因為社會普遍對疾病的成見、誤解與污名,甚至使患者害怕面對,不知道如何向他人求助,或是自己自助。

二、動心起念:情緒是可以表達的狀態

  2021年初,SBY團隊成員陸續採訪了數十個國際組織,聯結世界各地同步思考在地需求,在臺灣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支持下,發起「Stand By You」同名情緒影像展,集結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與大眾,打開情緒覺察的大門,看見多元的同時更減少污名。

三、籌備過程:大膽創新,縝密執行

  SBY以「策展團隊」為首,規劃「情緒大使」、「美術團隊」以及「倫理委員會」、「影像作品評審」四個角色來協作本次展出。策展團隊訂定策展論述、策劃展出規模、設計相關活動、並撰寫相關文章。情緒大使採邀請制,邀請擅長文字、影像等媒材的創作者、關鍵意見領袖(KOL),透過在各自社群上的影響力募集作品。美術團隊協助將上述規劃在數位網站GatherTown建置。在作品部分,考量情緒為題的作品其背後相關的倫理議題暨尺度拿捏、渲染力、大眾展示教育之影響,團隊聘請相關專業領域的學者、教授、教師、政府官員、企業等角色代表成立委員會,基於倫理原則和理性思辨,而非習俗、政治力或自利,提供倫理建議、諮詢以及支援的角色,以確保情緒展傳達訊息不致失焦。最後,情緒影像展亦透過外部影像作品評審,選出優良作品,以達社會教育之成效。

成果分享

一、展出理念

  SBY情緒影像展以「共創」、「展出」為核心特色,創作本身即具有療癒性,可幫助創作者遠離難受的想法或感覺[2],並由非限定受眾的徵件、諮詢及故事分享,向大眾傳達「覺察情緒」於生活中的重要性,強調無論是六大情緒、各類常見的孤獨、憂鬱各類型等負向情緒,我們都予以接納。正視各類情緒皆為生活重要的養分,使之被看見並妥善處理。

二、展出成效

  SBY情緒展作品募集表單點擊計有1,200人次,共募集200件作品。展出時間為110年10月10日(日)至10月30日(六),並於策展期間有10,800以上線上觀展人次。

  1. 展覽作品兩大來源為大眾投稿、及國際組織邀稿,將「共創」概念加以延伸:與國際議題組織聯繫,共同參與線上情緒展,加深國際鏈結及能見度,並藉由展出使展覽更具有多元性及國際性。
  2. 展覽結合線上講座,邀情專家或名人線上分享相關知識或自身經驗,利用講者自身影響力,使正確認知得以傳播。
  3. 展覽使用 Gather 平台,觀展者須操縱虛擬角色走近展品,螢幕上亦同時顯示其他觀展者,增添互動性及趣味性。

三、展出回饋

  學生回饋:「SBY展覽用影像紀錄情緒,清楚的介紹情緒的相關內容,讓人可以夠了解什麼是情緒。」展出期間亦開放教師帶領學生以班級的形式,進行情緒相關課程的帶領。在「展覽整體設計的滿意程度」、「內容規劃的滿意程度」、「情緒相關知識的學習程度」等面向,問卷皆給予4/5以上的平均回饋分數。

結語

  台灣在教育養成階段缺乏情緒覺察能力,相關情感教育於落實面成效有限,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學習「認識情緒」有其必要性。SBY於展覽結束後,參考展出中最常被標記的情緒標籤,與教育端合作,規劃將展覽內容因應觀展年齡適度修正、設計學習單機制,協助在體制教育之推廣。

  SBY共創概念將過往展覽對觀展者輸出內容的單向性轉換為雙向、並透過展出傳達情緒覺察概念,提升相關美感、藝術涵養,並建構維持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本次展覽成功經驗可複製,透過展覽使觀展者觀自身當下所感、持續學習,增進面對自己與他人重要的「社會同理心」。SBY正嘗試歸納出可用的展出模組,帶著已知走向那些未知,為國人情緒提供妥善的釋出空間。

  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議題,在面對每個獨有情緒時,沒有人是局外人。我們也正在和數個跨國組織協力,進行最新的情緒、憂鬱症支持工具的中文在地化行動,以多元同時又有效的方法與患者站在一起。我們相信:雖然社會對情緒、身心疾病的成見難以一時改變,但只要我們持續對話與嘗試,就能向正確的未來,一起同行。

參考文獻

  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1).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https://dep.mohw.gov.tw/dos/cp-5112-63761-113.html
  2. Mind HK.(2022年06月03日).如何改善精神健康。
    https://www.mind.org.hk/zh-hant/mental-health-a-to-z/如何改善精神健康/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