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編後語


作者:孫凡軻

孫凡軻
義守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青少年在生理方面,開始出現生理的第二性特徵,受體內荷爾蒙的變化,使身體外觀改變,朝向身體與性成熟發展。在心理和認知方面,逐漸從依賴走向獨立自主,由角色認同來尋求自我認同與價值,也漸漸建立抽象思考能力及清楚了解死亡之不可逆性,但認知功能仍處於變化(transition)與不穩定(instability)狀態,對思考自己的未來仍有所侷限,無法考慮到自殺身亡的後果。在社會方面,重心由父母(家庭)轉向同儕(社會),增加對異性的興趣。青少年時期因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變化,容易罹患情緒障礙之心理疾病。因為青少年必須調適生理、心理、認知和社會等各方面的變化,也須準備承擔成年後的各項責任。當他們無法調適其變化及無法承擔責任時,可能導致憂鬱,甚至以自殺的方式解決人生的難題。

  故本期會訊聚焦於青少年自殺議題,邀請三位精神醫療團隊人員探討此議題,王亮人醫師從醫療觀點探討青少年自殺,建議青少年如果憂鬱症與自殺風險升高時,應以藥物治療並合併社會心理治療,其治療效果較佳,以減少青少年自殺率。許煒祥護理師從護理角度探討自殺問題及護理照護,建議首先應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以利了解青少年自殺的問題及提供適切的自殺照護,以減少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期望透過大家的努力,能幫助青少年發現生命的美好。游于涵心理師從心理預防角度探討預防青少年自傷,建議應傾聽並重視青少年意見,協助青少年建立面對挫折的力量,及協助青少年探索可運用合宜的替代方案,以減少青少年自傷行為。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