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青少年自殺問題與護理照護


作者:許煒祥

許煒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部護理師

前言

  自殺是青少年死因第 2 位 [1-2]。近十年來青少年自殺比例日益增加,我國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2021)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年青少年(15-24 歲)自殺通報的案件數上升 168%(2011 年 3,979 人;2020 年 10,659 人),而青少年(15-24 歲)近 10 年自殺人數上升 37%(2011 年 174 人;2020 年 239 人) [3]。臨床上在照顧青少年自殺的個案也逐漸增多之趨勢,然而青少年自殺的照護與成人自殺的照護有所不同,在照護上更具有挑戰性,故此篇介紹有關青少年自殺問題及護理照護。

青少年自殺問題

  臨床上發現導致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問題並非單一因素,多為錯綜複雜狀況,其中影響青少年自殺包含三大因素:一、個人因素,包括缺乏調適方式、僵化的思考方式、反社會行為、情緒衝動性格、有精神疾病如憂鬱症、輟學、物質濫用等;二、家庭因素: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不良、缺乏有效性溝通導致家庭衝突及紛爭、家庭暴力(身體上、精神或言語上)、照顧者未能注意青少年情緒狀態及周圍充滿著負面情緒,家庭氣氛疏離、父母有精神疾病等;三、學校與同儕層面:青少年人際互動重心由雙親轉由同儕間,但與同儕間關係不佳、同儕支持度差、曾被霸凌、課業壓力、及對學校的滿意度差等 [4-7]。以上這些因素會相互影響,然而不代表有以上因素就一定會導致青少年自殺,最重要的是青少年是否有調適的方式與調適的能力,因為青少年在此階段心智仍未成熟,如果青少年無法調適壓力,他們可能以自殺作為逃避壓力的方法 [6]。

青少年自殺護理照護

  於臨床中照護青少年自殺個案時,要關心及了解個案的個人、家庭、學校與同儕因素問題,才能提供適切及完整的照護。

一、個人因素:首先護理師要與個案建立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係,以傾聽、陪伴、不批判的態度、同理感受、接納、及尊重等方式與個案建立信任關係,才能瞭解個案的問題所在。在與青少年溝通的過程中,可使用一些比較新興人類的語言,使用他們的語言溝通,並要聽得懂他們講的話,比如青少年流行的外星文。以青少年喜歡的物品來切入話題也有助打破初期溝通的困境。另外,可藉由聆聽、關愛及同理其難過感受,以拍拍肩膀等非語言方式,表達願意並給予協助,並引導個案說出壓力來源或自殺意念,進而評估個案自殺的強度,以利給予適切的自殺預防與自殺照護。另外,邀請個案一起參與治療的計劃,讓他們有自主,並與個案討論減輕壓力的方法,找出個案喜歡的方式來轉移其負面情緒,並教導如何執行漸進式肌肉放鬆(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技巧,練習如何在緊繃時放鬆自己,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並加強對自我認同感,使其發現是有自己有價值的及被需要的,強化對未來的期待,進而降低其自殺風險。

二、家庭因素:以醫療團隊形成個案與家屬的媒介,從中建立良好信任關係及支持系統,讓個案感受到家庭的支持與關懷,另外,增進家屬對疾病的認識及自殺防治措施,如:危險環境及物品認知,引導家屬共同面對個案問題,並以最親近的人來呼喚個案強化生存的動力。

三、學校與同儕因素:了解個案在學校學習的狀況及所面臨的壓力來源(課業、考試及同儕間關係),並與個案討論及協助採正向方式面對壓力。另外,教導合宜的人際互動,使個案擁有人際關係能力,以利改善人際互動的問題 [8-9]。

結論

  在照護過程中,若能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因素及成長過程等問題,以耐心傾聽、陪伴、教導及協助個案有效的因應及宣洩技巧,並解除困惑及減少負面思考,進而減少自殺意念是極為重要的護理措施。於照護過程中也可引導家屬了解自殺防治的重要,鼓勵家屬多付出一些時間陪伴及關懷青少年,讓青少年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及瞭解家人對他們的愛,鼓勵青少年表達心理的感受及鼓勵多參與戶外活動,引導青少年以正向方式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協助青少年能適應學校的學習及與同學相處愉快。倘若如此,必能減輕青少年負面情緒,進而減少其自殺意念。


參考文獻

  1.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1).死因統計.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lp-5069-113.html
  2. Walsh, C. G., Ribeiro, J. D., & Franklin, J. C. (2018). Predicting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with longitudinal clinical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9(12), 1261-1270.
  3.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2021,8 月 4 日)‧歷年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暨自殺通報統計(更新至 109 年)。https://dep.mohw.gov.tw/domhaoh/fp-4904-8883-107.html
  4. 田光祐、譚子文、董旭英(2018).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及社會支持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0(2),43-44。https://doi.org/10.29751/JRDP.201812_10(2).0002
  5. 姚孝菁、陳冬蜜、練美華、周嫚君(2017).運用關懷理論於一位青少年反覆性自殺之急診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6(6),84-93。
  6. 劉宗奇(2019).青少年自殺議題與防治策略.諮商與輔導,(408),40-43。
  7. Bernaras, E., Jaureguizar, J., & Garaigordobil, M. (2019).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ories, evaluation instruments, prevention programs, and treatmen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543.
  8. 吳佳儀(2014).從個案面向強化自殺保護因子.自殺防治網通訊,9(4),2-5。https://doi.org/10.1186/1471- 244X-13-101
  9. Asarnow, J. R., Babeva, K., & Horstmann, E. (2017).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icide preventi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26(4), 771-783.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