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青少年自殺的流行病學與醫療觀點


作者:王亮人

王亮人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部副主任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兒童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尤其在少子化趨勢嚴重的台灣,任何一位兒童青少年殞命不僅是家門不幸,也是國家的重大損失。台灣與世界其他國家類似,近年都面臨著青年自殺死亡率上升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自 2010 年以來,10 至 19 歲兒童自殺死亡率的跨國趨勢,所有年齡、性別和國家的自殺率匯總估計為每十萬人 3.77 人。最常見的自殺方法是上吊/窒息和跳/躺在移動的物體前或從高處跳下 [1]。台灣的調查顯示過去自殺死亡常為十大死因之一,在全人口中,自殺死亡從 2010 年開始便已退出前十大死因,但在 15-24 歲年輕族群的死因中,卻始終佔據死亡原因的前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上段文字中的自殺係指自殺身亡。但在探討青少年族群自殺時,可能有下列各種其他情況:(一)自我傷害的行為:一般稱為自傷或自殘,但少年可能否認有自殺意圖,這種現象在青少年越來越普遍,通常的作法是以利器割傷自己,我們稱作「非自殺性自傷 」(non-suicidal self-injury)。(二)自殺意念:心存自殺想法,但尚未付諸行動。(三)自殺威脅:指準備或已透露自殺行動。(四)自殺企圖:指已發生自我傷害或自殺但未身亡之行為[2]。過去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青春期男孩的自殺死亡率大約是女孩的 5 倍;但女孩的自殺未遂率至少是男孩的 3 倍。在 14 歲以下的青少年中,自殺未遂的發生率至少是自殺完成的50 倍 [3]。一項在台灣進行對 15-19 歲青少年進行的全國社區電話訪談,發現終生和近一周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分別為 11.4% 和 2.8%。女性、憂鬱、敵意和焦慮與青少年的自殺意念顯著相關 [4]。

  青少年自殺的背後的因素非常複雜,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青少年會出現自傷/自殺的行為,通常是已經累積一連串的事件或壓力,譬如成長背景與家庭環境、低自尊、人際關係不佳或挫折、創傷或壓力事件、課業學習低成就、與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因此自殺事件很難以單一原因解釋,因此如果談到治療,通常要針對背後的問題儘可能去處理,例如治療個案的憂鬱症。台大醫院的高淑芬教授曾針對台灣國中生隨機抽樣調查,研究顯示有憂鬱症的比例大約在 0.7%到 4.8%之間 [5]。

  如果已經出現憂鬱症的狀況,就會需要專業的介入與協助,不是叫個案想開一點或自己控制就可以處理的。有關青少年憂鬱症的治療,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心理治療有很高的期待,但總認為藥物治療會傷身會成癮,而有許多誤解而排拒。事實上,青少年如果憂鬱症與自殺風險升高時,還是要考慮積極的以藥物治療協助。目前的實證醫學顯示 [6],藥物治療(尤其是Fluoxetine 的實驗證據較為充分),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問題解決治療、家庭治療都可能對個案有幫忙。另外,藥物合併社會心理治療的方式,比起單一治療方式效果較佳。因此當青少年有憂鬱症與高自殺風險時,應尊重醫師的專業並積極地讓少年接受協助。

  另外近年來,網路或電子產品過度使用,也被發現與青少年自殺有顯著的關聯性。憂鬱的青少年可能會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獲得成就與支持,因此沉迷於網路,社群媒體,或線上遊戲[7]。另外,過度使用網路與電子產品,在網路上也容易接觸到一些模仿、過度暴露於自殺的訊息中 [8]。因此面對青少年的自殺,建議平時在周遭就密切關心少年的家庭,人際與學習狀況,對自殺的威脅應嚴正看待,早期評估以發覺是否有精神疾病,如果有需儘早尋求專家建議,希望可以儘量減低青少年自殺的風險或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 Glenn CR, Kleiman EM, Kellerman J, et al. (2020).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worldwide suicide rat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61(3), 294-308.
  2. Kosky R, Silburn S, Zubrick SR. (1990). Ar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have suicidal thoughts different from those who attempt suicid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8(1), 38-43.
  3. Gillies D, Christou MA, Dixon AC, et al.(2018).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lf-Harm in Adolescents: Meta-Analyses of Community-Based Studies 1990-201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7(10), 733-741.
  4. Pan CH, Lee MB, Wu CY, Liao SC, Chan CT, Chen CY.(2021). Suicidal ideation, psychopathology, and help-seeking in 15 to 19-year-old adolescents in Taiwa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2015-2019.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82, 846-851.
  5. Chen YL, Chen WJ, Lin KC, Shen LJ, Gau SS. (2019). Prevalence of DSM-5 mental disorders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ldren in Taiwan: methodology and main findings.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29: e15.
  6. Correll CU, Cortese S, Croatto G, et al. (2021). Efficacy and acceptability of pharmacological, psychosocial, and brain stimulation intervent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n umbrella review. World Psychiatry, 20(2), 244-275.
  7. Sedgwick R, Epstein S, Dutta R, Ougrin D. (2019). Social media, internet us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32(6), 534.
  8. Pan PY, Yeh CB. (2018).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May Predict SelfHarm/Suicidal Behavior: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97, 262-267.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