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活動花絮

2022年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周年慶祝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 活動日期:2022-12-21

【2022年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週年慶祝大會、記者會暨學術研討會】
「聽見疫後心聲音-共創關懷點線面」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週年慶祝大會、記者會暨學術研討會於12/3圓滿落幕,感謝各位與會貴賓的蒞臨,讓活動如此豐富與精采!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於民國九十年創立,於今已滿二十周年,慶祝大會記者會中由吳佳儀理事長進行開場,為協會過往歷史進行溫馨回顧,並放眼未來提出協會後續重點工作規劃。吳佳儀理事長呼籲,台灣的精神醫療發展持續精進,然而現今社會中的高風險族群常對於連結精神醫療的知識有限,導致民眾難以發現其健康需求或銜接專業服務。其中,青少年及憂鬱症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是冰山底下亟需重視的高危險群,希望透過此次會議內容呼籲重要議題,讓社會大眾聽見青少年以及憂鬱症照顧者的心聲,並從社區照護的場域凸顯憂鬱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癒的重要性,以專業的態度關懷校園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以便使政府民間共同連結相關資源、拉起憂鬱症照顧網絡的點線面。

協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李明濱名譽教授也為協會進行精彩周年回顧,表示921大地震後,台灣呼應WHO的號召而規劃成立憂鬱症防治協會,二十年以來持續與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合作推動憂鬱症及心理健康促進議題。今年度11月29日成功推動精神衛生法修法,將「得設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改成「應設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同時憂鬱症防治協會持續投入大眾宣導、教育及調查工作,建立關懷的社會、共創有安全及品質的憂鬱症照顧網絡。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吳林輝司長表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到挫折及壓力,有的人能正向思考及面對,而有的並非可以正向思考及面對,這邊代表憂鬱症照顧者感謝憂鬱症防治協會持續推廣憂鬱症防治。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鄭淑心副司長表示,成立的20年以來,台灣的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發展,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占了很大的角色,在近期精神衛生法三讀通過後,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及角色,感謝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對於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了診斷不足、就醫不足以及持續就醫不足的問題,在這情況下國家應更投注更多資源在憂鬱症防治議題上,如何營造更溫暖、友善的氛圍增強憂鬱症者求助、增加更便利性的求助資源及管道是未來政府需要面對的議題。

記者會之外,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亦同時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以「聽見疫後心聲音-共創關懷點線面」作為今年度主題,邀請到多方領域專家,從青少年、照顧者、社區照護場域三大觀點切入憂鬱議題進行研討。由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陳正生副院長進行研討會開場,講述「社區憂鬱症跨領域照護:醫師觀點」。社區是憂鬱症防治的重要場域,如何增進跨領域團隊的運作效能則是目前社區努力的方向。陳副院長在演講中分享了憂鬱症的成因、目前憂鬱症照護的挑戰、不同年齡層下的憂鬱症議題與臨床經驗,並分享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議題中最新整合憂鬱症共同照護網的概念與流程,最後提供他山之石-國外憂鬱症篩檢之實證建議。

接著由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周文君理事長講述「聽見青少年心聲音: 疫後青少年憂鬱症關懷」。近一年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在臨床上逐漸感受到疫情也開始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健康,學校及家庭生活,親子互動及手足關係,還有就醫行為,這些重大的改變,引起大家高度重視,周理事長在演講中分享了兒少COVID-19 的發展軌跡、兒少COVID-19的生理症狀衝擊、精神健康影響,以及在醫療整合照護中關注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的臨床演變與社會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親子衝突、後疫情時代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上半場壓軸則由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陳淑惠特聘教授講述了「青少年憂鬱與網路成癮」專題,分享共存現象及心理韌性憂鬱症的罹病年齡逐年下降,網路成癮問題日漸普及,皆是當代影響心理健康的重大威脅,而更讓專業憂心的是,兩者在青少年的共病率不低。因此,探究可能衍生疾病或維持症狀的風險因子,以及具保護作用的心理、社會、和環境條件與脈絡,實乃當務之急。在演講中陳教授介紹了許多青少年的實證研究與發現,並試著提出可能的防治作為。

下半場開場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李正達主任講述「憂鬱症藥物治療新知新型抗鬱藥物Esketamine的機轉及應用」。抗鬱劑治療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或是治療困難型憂鬱症(difficult-to-treat depression),而此類病症並非真的「頑固」,其中有許多原本對於抗憂鬱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但是卻對後續的藥物或是非藥物的治療反應良好,也因此,怎麼嚴重程度的患者該用上什麼樣的治療,才能夠在實證上能讓患者快點回復情緒的穩定,是臨床醫師需具備的重要治療概念。

接著「聽見憂鬱症家屬心聲音:如何陪伴重要家人走過心情幽谷?」,由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陳良基名譽教授親自蒞臨,分享了陪伴妻子走過憂鬱深谷的經驗,讓與會者能聽見憂鬱症患者面對疾病的無力與辛苦,以及照顧者的徬徨、摸索等跌跌撞撞的過程,然而也因為對於精神醫療的信任、堅持,讓妻子的病情得以改善。陳教授以親身體驗,分享給與會者許多重點:陪伴者的心理建設、陪伴者的準備,以及陪伴三要:傾聽、call out、陪課。希望演講的內容可以幫助需要的人走出黑暗。

接著由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陳錫中主任介紹了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議題中「建立整合性憂鬱症防治共同照護網模式」所編纂的「憂鬱症治療準則」。該準則特點包含:(1)兼具實證「標準」與彈性「原則」,(2)顧及分群與分眾之需求,(3)涵蓋各種診斷,(4)生物、心理、社會之全人照護,(5)因應全病程需求,以及(6)符合本土現況與展望。本準則提供臨床憂鬱症治療之實用參考,並作為建構國內憂鬱症共同照護系統之所需。

研討會最後壓軸由社團法人台灣照顧管理協會張淑慧常務理事談「社安網2.0下的憂鬱症社區照護:談家庭如何與社會資源網絡連結」。家庭是憂鬱症患者的重要資源,提供有形(如生活環境及居住空間)和無形(如情感支持及就醫陪伴)的照料,家庭成員也能參與製定照護計畫,更能成為憂鬱症患者與社區的紐帶,讓社區更能接納憂鬱症患者。但在照護過程中,可能因疾病議題造成家庭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需跨部會的社會安全網資源提供協助,也因此在演講中張常務理事分享了社會安全網下的整合策略與執行等,期待後續策略能提供憂鬱症患者及其家庭的服務介入與多重支持,維持其基本的生活品質,強化家庭系統功能,滿足憂鬱症患者及家庭之多元需求,促進生活適應。

在會場外,協會亦特別展出20周年紀念刊物、衛教手冊、協會自製的諸多文宣品等,供與會者免費索取,讓與會者能收穫滿滿;而心理健康組織「Stand by 憂」也於活動會場中共同協辦「2022情緒影像展」,展出互動式藝術「點亮心生命」、全新動畫短片「我會接住你」,並由社群主理人林家安老師於現場進行介紹。當天上、下午休息時間「Gather Town 教材-少年 Pi 的情緒聲音探索記」也在會場進行演示,啟發學生對情緒覺察及壓力管理等心理健康促進技巧之媒介,亦可當作教師與學生討論心理健康相關概念的基礎。

最後,感謝合辦單位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以及協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電通國華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中華民國精神衛生護理學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台灣大學護理學系系友會、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台灣愛兒親師家長協會與國教行動聯盟的共同支持與大力協助,讓協會年度大會能順利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