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作者:王敏慈

淡江大學 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

前言

少年時期常被稱之為「狂飆時代」,他們急著想長大,卻又介於成年的過渡期,這些「大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們被貼上「叛逆」的標籤呢?

有些青少年會像我們對他們的印象一樣,愛頂嘴、叛逆、喜怒無常、只玩手機、注重個人隱私等等。師長甚至對他們「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般不尊重社會規範的成長方式,感到茫然又措手不及。然而我們是否有想過,每一位青少年都如此「不受控」嗎?我們是否忽略了那群依然能夠安穩的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茁壯的大孩子呢?到底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差異呢?

青少年怎麼了?

青少年有許多的心理問題都與情緒問題有關,再以後續產生的不適應行為呈現。然而我們通常想解決的是青少年反應出來的「不適應行為」,而忘了先抽絲剝繭的理解他們「內在歷程(情緒)」怎麼了。

從大腦發展了解衝動控制

從大腦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大腦正在經歷下一階段的成長,例如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的重組,也讓他們的大腦朝向更成熟的方向前進。在大腦中的邊緣系統裡有一個組織叫做「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伏隔核是「酬賞中樞」的核心。青少年大腦內的酬賞中樞對於酒精、尼古丁和古柯鹼等化學物質所帶來的愉悅感受更加敏銳,這也就是為何往往在嚐試過之後就會增加使用頻率,甚至達到上癮的程度。在青少年時期,相對於更容易興奮的邊緣系統,負責掌管理智判斷和控制衝動前額葉皮質的發展速度卻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突觸修剪與髓鞘形成。這種不一致的發展速度下,可能導致青少年們產生了許多「自己也難以控制」的情緒表現與不適應行為。這段期間的青少年宛如是位感性大於理性的藝術家,追求著自我認同、刺激與社會認同,帶著感性的腦袋,開始學習面對現實世界的一段歷程。這段期間的大孩子敏感又帶有高度韌性,他們帶著家庭、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教給他們的價值觀,以各種方式尋求著「被認同」。在這過程中有許多孩子可能在早期接觸到的環境中發展出了低自信、低自尊與較差的依附關係,導致他們逐漸採取逃避、抗拒的方式如拒學、藥物濫用等方式來面對「問題」,並從「心理問題」一步一步的產生了「行為問題」。例如一名家庭支持低又長期在校受欺凌的孩子,在青春期中又難以獲得同儕的認同下,則開始擴大出現消極、自我貶抑的信念,並出現憂鬱情緒。

化弱勢為優勢,協助青少年「找回控制感」

高峰經驗
增強正向連結
自信心

試著以理性的方式了解青少年的大腦情緒發展困境與背景環境後,便能夠更容易的理解他們,再決定如何給予協助。邊緣系統賦予青少年擁有多元的情緒與敏銳的感受,而前額葉協助他們擁有更具理性的判斷及問題解決能力。然而我們要協助的面向不只是「狂飆」的邊緣系統與難以改善的環境,我們更可以透過增強正向連結與高峰經驗協助青少年從找回自信心,再找回自我控制感。例如在學校中的許多社團活動、體驗學習中,給予其正向支持、賦能與同儕連結,並清楚的讓青少年認知到自己能夠做到也被接納,並在整個看似「被設計好」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獲得成就感與正向的自我認同。

詳看完整會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