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通訊

協會通訊

憂鬱症基層醫療


作者:陳炯旭院長

聯合報系元氣周報在 2019 年 7 月 14 日以憂鬱症為專題,與健保署合作分析 105 年到 107 年台灣憂鬱症的就醫,發現目前台灣憂鬱症的治療,有四大不足,包含:

  1. 就醫不足:只有 1/5 的憂鬱症患者有就醫
  2. 診斷不足:許多憂鬱症只被當作失眠或身體疾病治療
  3. 治療不足:嚴重憂鬱症患者應該藥物治療,但是並沒有
  4. 持續治療不足:接受憂鬱政治療的患者,常提早中斷治療
根據健保署的統計顯示,105 至 107 年憂鬱症患者就醫人數最多的是基層診所(46.4-47.7%);而進一步的分析顯示,10 大基層診所就醫的人數,是十大醫學中心(包含台大、榮總、、、、等)的 1/2,而就醫人次則達 2/3 強,顯示基層診所在憂鬱症的治療中,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在過去精神科診所並不普及,加上社會大眾對於到精神科就醫的刻板印象,常常病患在醫院中就診,或是在基層的一般科、家醫科診所就診。隨著社會的變遷,加上願意離開醫院進到基層服務的精神科專科醫師急速增加,民眾已經慢慢轉往精神科基層診所就診。在 2010 年於基層之精神科專科醫師不到 200 人;到 2016 年已經超過 400 人,成長超過 2 倍;至目前 2019 年已經接近 500 人。不到 10 年的時間,已經成長 2 ~ 3 倍的精神科專科醫師。

歐美的醫療制度中,民眾常常無法直接接觸專科醫師,而需經由一般醫師的轉介;台灣獨步全球的健保可近性,讓民眾可以很容易的就接受到專科醫師的診斷、評估、與治療,這些對於憂鬱症治療的推廣,有很大的助益。這些精神科專科醫師,受過完整的專科訓練,有充足的專業知識與臨床經驗,可以處理上面提到四大不足的三個部份,包含:正確診斷、適當治療、衛教持續治療重要性;如果再透過相當的宣導,在現有的基層診所、精神科專科醫師數量與分佈,就可以協助解決就醫不足這個困難。

或許民眾會擔心診所只能提供老藥,而沒辦法提供像國外一樣比較新的藥物,或是比較新的治療。事實上恰好相反,近幾年來新進到國內的抗憂鬱藥物,像:Valdoxan ( 學名 : Agomelatine)、Brintellix ( 學名 : Vortioxetine),都是先提供精神科基層診所使用,後來才推廣到各級醫院使用;而針對難治型憂鬱症的新治療方式「重覆經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目前則是在少數醫院、少數精神科基層診所都有提供。
(註:新的抗憂鬱藥物、新的治療方式並不見得就代表是更好或更有效,而是有不同作用機轉的治療選擇。)

精神科基層診所,不管是在就醫可近性、醫療專業性、治療選擇性、科學新知性上面,應都可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有相當的助益。

精神科基層診所的分佈,可參考網站 www.atpc.tw,或是手機掃描 QRcode 而獲得相關資訊。

詳看完整會訊